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经呼吸道飞沫等传播,儿童高发,有前驱期及典型皮疹表现,治疗对症,可接种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经消化道等传播,5岁以下儿童高发,有相应皮疹及症状,治疗对症,可接种疫苗预防,不同人群感染后有不同情况及护理预防要点。
一、病因方面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传播。任何年龄均可患水痘,但主要见于儿童,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发病较多。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病原体有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肠道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
二、临床表现方面
水痘:
前驱期可出现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和头部,然后蔓延至面部、四肢,呈向心性分布。皮疹最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椭圆形,疱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1-2天内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痂皮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皮疹分批出现,在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成人患水痘时症状往往比儿童更严重,可能出现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肺炎等。
手足口病: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疱疹多位于舌、颊黏膜、硬腭等处,常伴有疼痛,导致患儿拒食、流涎。手足部皮疹数天后可消退,一般不留瘢痕。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患儿病情相对较重,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无力等,还可能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三、皮疹特点方面
水痘皮疹分布呈向心性,以躯干为主,四肢较少;皮疹形态演变过程典型,同一部位可见不同时期的皮疹。
手足口病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口、臀等部位,皮疹为斑丘疹、疱疹,疱疹较小,液体少,消退后一般无色素沉着及瘢痕。
四、治疗与预防方面
治疗:
水痘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如发热时给予退热治疗,皮肤瘙痒时可局部使用炉甘石洗剂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播散性水痘或有并发症的患儿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手足口病主要也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进行退热,口腔疱疹可使用康复新液等促进愈合,有神经系统受累等严重情况时需进行相应的综合治疗。
预防:
水痘可通过接种水痘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水痘疫苗后可有效降低水痘的发病风险和严重程度。平时要注意隔离患者,对患者的用具、分泌物等进行消毒。
手足口病目前可通过接种肠道病毒71型疫苗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通风、不吃生冷食物等,避免接触患者及其分泌物。对于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要加强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
对于水痘和手足口病,儿童是高发人群。在护理方面,水痘患儿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要关注口腔疱疹情况,保证口腔清洁,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不退、精神差、抽搐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孕妇:
孕妇若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所以孕妇要避免接触水痘患者。而孕妇感染手足口病一般症状相对较轻,但也需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密切监测自身和胎儿情况。
免疫功能低下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水痘或手足口病后,病情往往较重,并发症发生率高。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后要及时就医,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并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