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肿瘤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神经根性疼痛(肿瘤刺激神经根致沿其分布区域放射痛,腹压增加时加重,不同节段疼痛部位不同,儿童表现特殊)、肢体感觉障碍(肿瘤压迫脊髓感觉传导通路致病变节段以下肢体感觉减退等,儿童影响运动协调)、运动障碍(肿瘤压迫破坏脊髓运动传导束致肢体无力等,不同节段运动障碍部位不同,儿童影响大运动发育)、括约肌功能障碍(压迫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致排尿排便异常,严重影响生活,儿童出现尿床等)、脊柱畸形与活动受限(长期存在影响脊柱结构稳定致畸形,活动受限,儿童影响身体发育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脊髓自主神经中枢或纤维致皮肤温度等异常,儿童体温调节等异常)。
一、神经根性疼痛
发生机制:肿瘤刺激神经根,导致神经根性疼痛,这是椎管内肿瘤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
表现特点:疼痛常沿神经根分布区域放射,性质多样,可为刺痛、灼痛、牵拉痛等。在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疼痛往往会加重。不同节段的椎管内肿瘤引起的神经根性疼痛部位不同,如颈段肿瘤可引起颈部及上肢相应神经根分布区域的疼痛,胸段肿瘤可导致胸背部神经根分布区域疼痛,腰段肿瘤则会引起腰骶部及下肢相应神经根分布区域的疼痛。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会表现为哭闹不安、对相应部位的触碰较为敏感等情况,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二、肢体感觉障碍
发生机制:肿瘤压迫脊髓,影响脊髓的感觉传导通路,从而导致肢体感觉障碍。
表现特点:患者可出现病变节段以下肢体的感觉减退、麻木、蚁走感等。感觉减退可表现为对痛觉、温度觉、触觉等的感知能力下降。随着肿瘤的进展,感觉障碍的范围可能会逐渐扩大。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觉障碍可能会影响其运动协调能力和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感知,需要特别关注其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存在行走不稳、容易摔倒等情况。
三、运动障碍
发生机制:肿瘤对脊髓的运动传导束产生压迫或破坏,引起肢体运动功能异常。
表现特点:早期可出现肢体无力,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发展为肌力减退、肌肉萎缩。不同节段的肿瘤导致的运动障碍部位不同,颈段肿瘤可引起上肢及下肢部分肌肉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上肢抬举困难、手部精细动作受限,下肢行走无力等;胸段肿瘤可影响躯干及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步态异常等;腰段肿瘤可导致下肢运动功能明显受限,如行走困难、不能站立等。儿童患者的运动障碍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大运动发育,如翻身、坐立、行走等能力的发展滞后,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
四、括约肌功能障碍
发生机制:当肿瘤压迫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时,会影响到括约肌的神经支配,导致括约肌功能异常。
表现特点:早期可出现排尿、排便的异常感觉,如尿频、尿急、排尿不尽感等。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尿潴留、大便失禁等情况。对于成年患者,这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活习惯,如出现尿床、大便不能自控等情况,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护理。
五、脊柱畸形与活动受限
发生机制:肿瘤长期存在可能会影响脊柱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导致脊柱畸形,同时肿瘤引起的疼痛等症状也会使患者脊柱活动受限。
表现特点:部分椎管内肿瘤患者可出现脊柱侧弯、后凸等畸形。患者会感觉脊柱部位活动不灵活,难以完成正常的脊柱屈伸、旋转等动作。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脊柱畸形可能会对其身体发育和心肺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干预,以防止畸形进一步加重。
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发生机制:肿瘤对脊髓自主神经中枢或其传导纤维产生影响,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表现特点:可出现病变节段以下皮肤温度异常、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潮红或苍白、多汗或无汗等。儿童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会导致其体温调节等方面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密切监测其体温及皮肤等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