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套入相连肠腔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小儿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与饮食改变、病毒感染及回盲部解剖因素等有关,成人多因器质性病变,小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肿块,成人症状相对不典型,诊断可通过超声、X线、CT等,小儿早期可空气灌肠复位,不成功或怀疑肠坏死则手术,成人多需手术,小儿早期治疗预后好,延误则差,成人预后与病因相关。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小儿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以4-10个月婴儿多见。其发病可能与饮食改变(如添加辅食时肠道不能适应而发生功能紊乱)、病毒感染(如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导致肠功能失调有关,还可能与回盲部解剖因素有关,回盲部较游离,系膜较长,婴儿时期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
年龄因素:婴幼儿时期肠道的生理特点使其容易发生肠套叠,此阶段肠道神经调节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肠功能紊乱。
生活方式因素:添加辅食不当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诱发肠套叠。
2.成人肠套叠:成人肠套叠多与器质性病变有关,如肠息肉、肿瘤、Meckel憩室等,这些病变可成为肠套叠的起点,导致肠管蠕动功能紊乱而引发肠套叠。
病史因素:有肠道器质性病变病史的成人,发生肠套叠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小儿肠套叠
典型表现: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肿块。患儿突然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持续数分钟后缓解,间隔数分钟又发作。呕吐多在腹痛发作后不久出现,初为奶汁及乳食等胃内容物,以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发病后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直肠指检指套上可染血迹。腹部检查可在右上腹季肋下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压痛的肿块。
年龄相关表现:婴儿可能不会准确表达腹痛,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拒食、面色苍白等,随着病情发展才逐渐出现典型的血便等表现。
2.成人肠套叠:症状相对不典型,多为慢性反复发作,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便血等,但腹痛程度一般不如小儿剧烈,血便多为暗红色或果酱样,也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但往往症状发展较缓慢。
三、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肠套叠的横断面特征为“同心圆”或“靶环”征,纵断面特征为“套筒”征。
2.X线检查: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对诊断肠套叠有重要价值,可见空气或钡剂在套叠部位受阻,受阻端呈“杯口”状,甚至呈“弹簧”状阴影。
3.CT检查:对于成人肠套叠可清晰显示肠套叠的部位、肠管情况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四、治疗
1.小儿肠套叠
空气灌肠复位:早期肠套叠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一般压力为60-80mmHg,在X线监视下可见套叠阴影逐渐后退,直至完全消失,此时可见大量气体进入回肠,患儿症状缓解。
手术治疗:如果空气灌肠复位不成功,或肠套叠时间较长,怀疑有肠坏死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肠套叠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等。
年龄与治疗关系:婴幼儿肠套叠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空气灌肠复位应尽早进行,以减少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成人肠套叠:由于成人肠套叠多有器质性病变,一般需手术治疗,手术中根据病变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切除息肉、肿瘤等病变组织,然后进行肠套叠复位。
五、预后
1.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小儿肠套叠预后良好,多数患儿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治愈,很少留下后遗症。但如果延误治疗,发生肠坏死、腹膜炎等并发症,则预后较差,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年龄与预后:年龄较小的婴儿预后相对成人可能更易受病情影响,因为婴儿的器官功能相对不成熟,对手术等治疗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但早期正确治疗仍可取得较好预后。
2.成人肠套叠:预后与病因密切相关,如果能及时去除病因并进行恰当的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预后;如果病因未完全去除,可能会复发肠套叠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