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关注年龄性别、症状表现、相关病史)、妇科检查、辅助检查(超声、分段诊刮、宫腔镜、MRI等);治疗有手术(全面分期手术、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放射治疗(术后辅助、术前)、化疗(晚期复发转移、新辅助)、激素治疗(特定情况);随访包括随访频率(治疗结束后不同时间段)和随访内容(症状、妇科检查、辅助检查等),特殊人群随访需考虑其自身情况。
一、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1.病史采集
年龄与性别: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不同年龄阶段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女性患子宫内膜癌需排除特殊类型等情况。
症状表现:详细询问阴道出血情况,如绝经后阴道出血、围绝经期月经紊乱等;有无阴道排液,排液的性状、气味等;是否有下腹疼痛等。
病史相关:了解患者是否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等病史,这些因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如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长期无排卵,子宫内膜受雌激素持续刺激,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
2.妇科检查
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大小、形态、位置,双侧附件情况等,了解盆腔内有无异常包块等。
3.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可清晰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内病变情况等,绝经后女性正常子宫内膜厚度一般小于5mm,若增厚需进一步评估;经腹超声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分段诊刮: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通过刮取宫腔和宫颈管组织分别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是否累及宫颈管。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形态、部位等,并可取活检,对于宫腔内病变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尤其适用于超声等检查怀疑宫腔内有病变但分段诊刮阴性的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准确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宫颈间质受累情况等,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
全面分期手术:适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范围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等。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并明确病变范围,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若符合一定条件(如高分化内膜样腺癌、病变局限于子宫内膜等),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即仅切除病变的子宫内膜等组织,术后需密切随访,因为存在复发风险。
2.放射治疗
术后辅助放疗: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等,术后需辅助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放疗方式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等。
术前放疗:对于局部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考虑术前放疗,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
3.化疗
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对于晚期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化疗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紫杉醇、铂类等药物联合方案。
新辅助化疗:对于一些局部晚期的患者,可采用新辅助化疗,使肿瘤降期,增加手术切除的机会。
4.激素治疗
适用于特定情况:对于晚期或复发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若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可考虑激素治疗,通过阻断雌激素作用或补充孕激素等方式抑制肿瘤生长。
三、子宫内膜癌的随访
1.随访频率
治疗结束后应定期随访,一般治疗结束后2年内每3-6个月随访1次;3-5年内每6-12个月随访1次。
2.随访内容
症状询问:询问患者有无阴道出血、阴道排液、腹痛等不适症状。
妇科检查:了解盆腔情况,包括子宫、附件等。
辅助检查:根据情况进行超声、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必要时进行CT、MRI等检查,监测有无复发转移等情况。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患者,随访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检查项目的选择要权衡利弊;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在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时要充分评估基础疾病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如放疗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需在治疗前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等。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经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的患者,随访时要关注其生育情况及再次妊娠时的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