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是儿童常见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等。其原因包括饮食、生活习惯、疾病等因素。评估检查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预防要合理饮食、培养良好习惯,处理分非药物干预(调整饮食、腹部按摩)和药物干预(遵医嘱,针对疾病治疗),小儿便秘处理需谨慎,关注排便情况,严格遵医嘱用药及观察反应。
小儿便秘的常见原因
饮食因素:对于婴幼儿,如果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饮食过于精细、辛辣等,可能影响乳汁成分,导致婴儿便秘;人工喂养的婴儿,奶粉冲调过稠,会使婴儿摄入过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相对不足,容易引起便秘。对于年长儿,挑食、偏食,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少,也会引发便秘。例如,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若摄入不足,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就容易导致便秘。
生活习惯因素:小儿没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比如不定时排便,长时间抑制便意,会使肠道对粪便的敏感性降低,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水分被吸收而干结。另外,小儿活动量过少,也会影响肠道蠕动,导致便秘。比如一些小儿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肠道蠕动减缓,容易发生便秘。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引起小儿便秘,如先天性巨结肠,这是一种肠道神经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疾病,由于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肠道蠕动功能障碍,粪便通过受阻,引起便秘;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减慢,胃肠蠕动减弱,也会出现便秘症状;另外,肠道炎症、肛门狭窄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小儿便秘。
小儿便秘的评估与检查
病史采集:需要详细询问小儿的排便情况,包括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是否有排便困难、有无腹痛等不适,以及饮食情况、生活习惯、既往疾病史等。例如,了解患儿每天大概多久排便一次,粪便是否干结如羊粪状等,还要询问患儿是否有先天性疾病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看是否有腹胀、腹部包块等。检查肛门周围,看是否有肛门狭窄、肛裂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可能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以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的便秘;还可能检查粪便常规,了解粪便中是否有异常成分等。
影像学检查:对于怀疑有肠道结构异常的患儿,可能会进行腹部X线、B超或结肠造影等检查,如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可能需要进行结肠造影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小儿便秘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合理饮食:对于婴儿,母乳喂养的母亲应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按照正确比例冲调奶粉。对于年长儿,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如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菠菜、苹果等,同时适当摄入谷类食物等。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帮助小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一般建议每天在固定时间让小儿尝试排便,每次排便时间不宜过长。鼓励小儿适当增加活动量,如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室内运动等,以促进肠道蠕动。
处理方法
非药物干预:首先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改善便秘,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让小儿适量多饮水,以软化粪便。还可以进行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小儿腹部,每次按摩几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促进肠道蠕动。
药物干预: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如开塞露等,但要注意开塞露等药物不能长期使用,避免形成药物依赖。对于一些因疾病引起的便秘,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先天性巨结肠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等。
特殊人群(小儿)便秘的温馨提示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便秘的处理需要特别谨慎。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关注小儿的排便情况,一旦发现便秘,应首先从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进行调整。如果是婴儿,母亲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对婴儿的影响。对于年长儿,要鼓励其积极参与预防便秘的措施,如主动进食蔬菜水果等。在使用任何药物治疗便秘时,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因为小儿的肝肾功能等尚未发育完全,一些药物可能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注意观察小儿使用药物后的反应,如是否有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若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