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下等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发病与骨代谢失衡、营养因素等相关,有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临床表现,可通过骨密度检测等诊断,预防需各时期采取相应措施,治疗包括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儿童、老年人、绝经后女性有不同情况及应对要点。
一、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骨代谢失衡
正常情况下,骨形成和骨吸收处于动态平衡。当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时,就可能引发骨质疏松。例如,破骨细胞过度活跃会加速骨吸收,而成骨细胞功能不足则影响骨形成。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成骨细胞活性逐渐降低,破骨细胞相对活跃,这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会影响骨代谢平衡,使得骨吸收加快,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二)营养因素
1.钙摄入不足: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量的积累。儿童时期钙摄入不足可能导致骨骼发育不良,成年后易患骨质疏松;老年人钙吸收能力下降,若饮食中钙含量低,也容易引发骨质疏松。
2.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吸收障碍,影响骨的矿化。日照不足是导致维生素D缺乏的常见原因,尤其是老年人户外活动少,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一些胃肠道疾病患者可能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
三、临床表现
(一)疼痛
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疼痛,也可累及全身。疼痛可在翻身、起坐及长时间行走时加重,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明显。
(二)脊柱变形
严重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变形,身高变矮,可出现驼背等脊柱畸形。例如,胸椎压缩性骨折可能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
(三)骨折
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髋部骨折后果较为严重,患者常需长期卧床,易引发肺炎、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四、诊断方法
(一)骨密度检测
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测量骨密度,可判断骨量减少的程度。例如,T值≤-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二)实验室检查
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例如,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血钙、血磷一般正常,碱性磷酸酶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五、预防与治疗原则
(一)预防
1.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鼓励多进行户外活动,促进骨骼发育,积累骨量。例如,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日照,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
2.成年时期: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如跑步、游泳等,有助于保持骨量。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3.老年时期:尤其对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应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并干预。
(二)治疗
1.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规律运动,避免吸烟、过量饮酒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等)或促骨形成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患者不应自行用药。
六、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儿童骨质疏松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疾病、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等有关。对于儿童骨质疏松,关键是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治疗,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保证钙、维生素D等的充足摄入,促进骨骼正常发育。
(二)老年人
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由于其生理功能衰退,骨代谢能力下降,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及相关骨折等并发症。在预防和治疗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导致骨折。饮食上要确保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运动要选择适度的方式,如散步等,避免剧烈运动加重骨骼负担。对于已发生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三)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除了常规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外,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相关治疗,但需权衡利弊,因为雌激素补充可能带来一些其他健康风险。同时,要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定期进行骨密度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