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与肩周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方面各有特点,肩袖损伤多因外伤或慢性劳损致肩袖肌腱部分或完全撕裂,有相应症状、检查及治疗方式;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也有其症状、检查及治疗特点,且不同人群受不同因素影响发病及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肩袖损伤: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肩袖损伤是这些肌腱发生部分或完全撕裂。多因外伤(如跌倒时肩部着地、上肢外展外旋暴力等)或慢性劳损(如反复过度使用肩关节)导致,中老年人群中,随着肩袖组织退变,也易发生肩袖损伤。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五十肩,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肩关节周围组织退变、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外伤后固定过久等有关,多见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二、临床表现
肩袖损伤: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常位于肩前方、外侧或肩峰下区,活动肩关节时疼痛加重,尤其在上举、外展上肢时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肩关节无力,影响肩部的外展、上举等动作,严重时会出现肌肉萎缩,以冈上肌等肩袖相关肌肉常见。
肩周炎:疼痛特点为逐渐加重,起初为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肩关节向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最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肩关节僵硬,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如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都难以完成。
三、影像学检查
肩袖损伤:肩关节X线检查可发现肩袖钙化等间接征象,但对于肩袖撕裂的诊断价值有限。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肩袖损伤的重要影像学方法,能清晰显示肩袖肌腱的形态、结构,明确是否存在撕裂以及撕裂的部位、程度等。
肩周炎: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晚期可见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关节间隙变窄等。MRI检查可发现肩关节囊增厚、肩关节腔积液等,但对于肩周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肩部疾病。
四、治疗方法
肩袖损伤:对于轻度的肩袖损伤,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休息、肩部制动(如使用三角巾悬吊)、局部热敷、理疗、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有抗炎止痛作用)等。对于损伤较重、肩袖撕裂较大的患者,多需要手术治疗,如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等。
肩周炎: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等)、功能锻炼(主动或被动的肩关节活动度训练,如爬墙运动等)、药物治疗(同样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等。晚期如果肩关节僵硬严重,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肩关节松解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年龄:肩袖损伤在中老年人群中更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肩袖组织发生退变,弹性和强度下降,更容易出现损伤;肩周炎虽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50岁左右人群更为高发,此年龄段人体组织退变相对明显。
性别:肩周炎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肩袖损伤在性别上无明显的绝对差异,但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特殊职业需频繁使用肩关节的人群,无论男女,肩袖损伤风险均可能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需要反复肩关节外展、上举、旋转等动作的职业(如油漆工、运动员等),肩袖损伤和肩周炎的发病风险均会升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时间伏案工作、长期肩关节保持不良姿势等,也会增加肩周炎的发病风险,而频繁的肩关节外伤史则是肩袖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
特殊人群:对于老年患者,无论是肩袖损伤还是肩周炎,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其全身状况,因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综合考虑,保守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手术治疗时要评估手术耐受性;对于儿童及青少年,肩袖损伤相对少见,多因严重外伤导致,而肩周炎一般不会发生在该人群;孕妇由于身体姿势和内分泌等变化,肩部负担加重,发生肩袖损伤或肩周炎的风险可能增加,治疗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尽量避免影响胎儿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