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医学称甲真菌病,由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引起,病因包括真菌感染及易感因素,临床表现有指甲外观和甲床变化,诊断靠临床表现观察和真菌学检查,预防需保持清洁干燥、选合适鞋袜、避免接触感染源、积极治基础病、增强免疫力。
一、灰指甲的定义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
二、灰指甲的病因
1.真菌感染
皮肤癣菌:是引起灰指甲最常见的真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这些真菌具有嗜角蛋白的特性,会侵袭甲板和甲床,导致指甲的结构和外观发生改变。例如,红色毛癣菌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当足部皮肤有破损时,就容易感染该真菌进而引发灰指甲。
酵母菌:常见的有白念珠菌等。酵母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滋生,比如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工作的人群,手部皮肤长期被汗液浸渍,就为酵母菌感染指甲创造了条件。
非皮肤癣菌:如帚霉菌等,也可引起灰指甲,但相对较少见。
2.易感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指甲的生长速度减慢,指甲的抵抗力也会下降,老年人患灰指甲的几率相对较高。儿童时期如果有足部多汗等情况,也可能因真菌感染引发灰指甲,但相对成年人发生率低一些。
性别: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中,比如女性经常穿高跟鞋,导致足部局部环境不透气,可能会增加灰指甲的发病风险;男性如果从事一些需要接触泥土、水等容易接触真菌环境的工作,也容易患灰指甲。
生活方式: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如塑料凉鞋、不透气的运动鞋等,会使足部处于闷热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增加患灰指甲的可能性。经常接触水的工作,像厨师、洗衣工等,手部皮肤长期被水浸泡,甲板被软化,也容易被真菌侵入。
病史:有手足癣等皮肤癣菌感染病史的人,更容易发生灰指甲,因为手足癣和灰指甲的病原体常常是相同的,真菌可以从手部或足部的皮肤蔓延至指甲。另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也更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患灰指甲的几率比正常人高。
三、灰指甲的临床表现
1.指甲外观改变
颜色变化:指甲可能会变成灰白色、黄色、褐色等。例如,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灰指甲,初期指甲可能会出现白色斑点,随着病情进展,斑点会逐渐扩大,指甲颜色变为灰白色,严重时整个指甲都可能变成灰白色。
形态改变:指甲可能会增厚、变形,甲板失去光泽,变得粗糙、凹凸不平。增厚的甲板会使指甲体积增大,外观上显得肥厚;变形则表现为指甲的形状不规则,可能出现弯曲、翘起等情况。
2.甲床变化:甲床可能会出现分离的情况,甲板与甲床之间出现空隙,严重时甲板可能会与甲床完全分离。同时,甲床可能会有炎症反应,表现为甲床周围红肿等。
四、灰指甲的诊断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会首先观察指甲的外观变化,包括颜色、形态等,初步判断是否有灰指甲的可能。
2.真菌学检查
真菌镜检:取病甲的碎屑进行镜检,若能看到真菌菌丝或孢子,有助于诊断灰指甲。但真菌镜检的阳性率可能受到病甲取材等因素的影响。
真菌培养:将病甲碎屑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以明确真菌的种类,对于针对性治疗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能够确定是皮肤癣菌、酵母菌还是其他非皮肤癣菌感染,从而选择更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五、灰指甲的预防
1.保持足部和手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足部和手部,洗完后要及时擦干,尤其是脚趾缝和手指缝等部位。对于多汗的部位,可以使用爽身粉保持干燥。
2.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穿透气性好的松头鞋子,让脚部有足够的空间透气,避免穿不透气的塑料鞋、尖头鞋等。袜子要选择吸汗的棉质袜子,每天更换。
3.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到公共浴室、游泳池等真菌容易滋生的场所赤脚行走,减少接触真菌的机会。如果必须去这些场所,可以穿一次性拖鞋。
4.积极治疗手足癣等基础疾病:如果患有手足癣等皮肤癣菌感染性疾病,要及时进行治疗,防止真菌蔓延至指甲引发灰指甲。
5.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老年人、儿童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降低被真菌感染的风险。例如,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适度的运动方式,儿童可以通过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来增强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