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大结节骨折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适用于无明显或轻度移位,用三角巾悬吊固定并早期康复锻炼;手术用于移位明显或累及关节面超25%等情况,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锚钉固定等方式,康复治疗贯穿始终,早期减轻肿胀疼痛等,中期增活动范围等,后期恢复正常功能,不同人群康复有特殊考虑。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比如一些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且骨折移位不明显时。
2.具体措施
固定:通常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保持肩关节于内收内旋位,限制肩关节的活动,一般固定3-4周,为骨折愈合创造稳定的环境。在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活动情况,防止因固定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等并发症。
康复锻炼:在固定的同时,要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手指的屈伸活动、握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在骨折固定2-3周后,可以逐渐开始进行肩关节的钟摆运动等轻度活动,但要避免肩关节的外展、外旋等可能导致骨折移位的动作。
二、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移位明显的骨折:当肱骨大结节骨折移位超过1cm,或合并肩关节脱位、肱骨外科颈骨折等情况时,多需要手术治疗。例如年轻患者,骨折移位明显,为了恢复肩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通常建议手术治疗。
撕脱骨折块累及关节面超过25%:这种情况会影响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关节功能,需要手术复位固定。
2.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然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这种手术方式可以准确复位骨折块,恢复肩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条件。术后需要进行严格的康复锻炼,一般在术后2-3天就可以开始进行肩袖的等长收缩等康复训练,术后2-4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锚钉固定术:对于肩袖止点处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可采用锚钉固定。锚钉能够牢固地将骨折块固定在骨头上,有利于肩袖的修复和骨折的愈合。术后康复锻炼的时间和强度需要根据骨折固定的稳定程度来调整,一般早期也是以轻柔的康复训练为主,逐渐增加活动量。
三、康复治疗贯穿始终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目的:主要是减轻肿胀、消除疼痛,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手术患者,术后1-2天就可以开始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每天多次,每次10-15分钟。同时,可以进行肩袖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肩关节周围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每次收缩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老年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活动导致疼痛和不适加重。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训练时避免患者过度劳累。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儿童的骨骼肌肉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训练要以不影响生长发育为前提,避免使用过于粗暴的康复方法。
2.中期康复(术后2-8周)
目的:进一步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肌肉力量。可以开始进行肩关节的被动屈伸、外展等活动,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渐增加活动的幅度,但要避免暴力操作。同时,加强肩关节周围肌肉的主动收缩训练,如进行持轻物的前屈、外展等主动运动,逐渐增加持物的重量和活动的难度。
特殊人群考虑:老年患者在中期康复时,要注意平衡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身体的承受能力,避免因过度康复导致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在中期康复时,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调整康复计划,确保康复训练既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和肩关节功能恢复,又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
3.后期康复(术后8周以上)
目的: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提高肩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可以进行全面的肩关节功能训练,包括肩关节的主动外展、外旋、内旋等运动,以及进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训练,如穿衣、梳头、洗脸等。同时,进行力量的强化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等。
特殊人群考虑:老年患者在后期康复时,要注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要贴近日常生活,帮助老年患者更好地恢复生活功能。儿童患者在后期康复时,要确保其肩关节功能恢复到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和未来生长发育的需求,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导致儿童产生心理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