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套叠是一段小肠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小肠肠腔致肠梗阻的外科急腹症,婴幼儿和儿童高发,发病机制不明,婴幼儿有典型哭闹、呕吐、腊肠样包块、果酱样血便等表现,儿童及成人表现不典型;可通过超声、X线、CT等检查诊断;早期轻病情可选空气灌肠复位等非手术治疗,无法复位或肠坏死需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婴幼儿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儿童及成人要及时就医并配合治疗及后续处理。
发病机制
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婴幼儿的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当出现病毒感染、腹泻等情况时,肠功能紊乱,容易导致肠管蠕动异常,进而引发套叠;对于年长儿童或成人,可能与肠管本身的病变有关,像肠息肉、肿瘤等病变可成为诱使肠套叠发生的因素,因为这些病变会改变肠管的正常形态和蠕动,促使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内。
临床表现
婴幼儿:典型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哭闹,伴有阵发性发作,间隔数分钟又出现哭闹不安,同时可伴有呕吐,开始为胃内容物,之后可能含有胆汁,随着病情进展,呕吐物可变为粪便样液体。腹部可摸到形状如腊肠样的肿块,多位于右上腹或腹部右侧,表面光滑,有一定的弹性,伴有压痛。患儿还可能出现果酱样血便,这是比较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一般在发病后6-12小时左右出现。
儿童及成人:儿童的临床表现相对婴幼儿可能不那么典型,可能表现为腹痛、呕吐、腹部包块等,但症状相对较轻缓。而成人肠套叠的症状往往也不典型,可能以慢性腹痛、腹部不适为主,有时可触及腹部包块,血便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肠套叠,也可能迅速出现肠梗阻的表现,如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诊断小肠套叠的常用方法之一。在超声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套叠部位的“同心圆”或“靶环”样图像,这是肠套叠的典型超声表现,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肠套叠的存在以及套叠的部位等情况,而且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婴幼儿肠套叠的诊断。
X线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能会发现肠管扩张、有液平的情况,对于怀疑有肠梗阻的患者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对于小肠套叠的特异性诊断不如超声。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在诊断小肠套叠时也有一定价值,通过向肠腔内注入空气或钡剂,可在X线下观察到套叠部位的充盈缺损等表现,但对于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X线检查的准确性相对有限。
CT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肠套叠的肠管形态、周围组织情况等,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肠套叠或者超声、X线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CT检查可能会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早期的、病情相对较轻的肠套叠患儿,可尝试空气灌肠复位等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向肠腔内注入空气,利用气压将套叠的肠管复位。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例如,对于发病时间较长、一般情况较差、已经出现肠坏死征象的患儿则不适合采用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如果肠套叠通过非手术治疗无法复位,或者已经发生肠坏死等情况,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套叠,恢复肠道的通畅,同时根据肠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切除坏死的肠管等。手术方式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来选择,对于成人肠套叠,由于成人肠套叠往往存在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手术中更需要仔细探查肠管,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发生小肠套叠后病情变化较快,家长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表现。一旦发现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呕吐、血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注意保持患儿的安静,避免过度搬动患儿,以免加重病情。同时,要关注患儿的水电解质平衡等情况,因为呕吐和腹泻等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儿童及成人:儿童和成人在发生小肠套叠后,也需要及时就医。对于儿童,家长要协助医生了解患儿的发病前后情况,如是否有感染、饮食变化等情况。而成人在治疗后需要注意休息,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如伤口愈合情况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调整,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如果成人存在肠管的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肿瘤等,在治疗肠套叠后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原发病变,以防止肠套叠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