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多样,包括胎盘、胎膜残留(多发生于产后10日左右,约30%-40%的晚期产后出血由其引起,有多次流产史等病史者易发生)、蜕膜残留(分娩后部分蜕膜组织残留宫腔影响子宫收缩,有子宫畸形病史者风险增加)、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全(约20%的晚期产后出血与之相关,产妇产后不注意卫生等易致感染,年龄较大、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史者风险可能增加)、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约1%-2%,有剖宫产史等病史及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等生活方式因素者风险高)、感染(宫腔内感染可致子宫收缩不良出血,产妇产后卫生差、有基础疾病者易感染)、肿瘤(如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等,相对少见,有相关家族史或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生活方式因素者风险增加)。
年龄与性别因素:所有产妇均有可能发生,无特定性别差异,但产妇年龄、分娩次数等可能有一定影响,如高龄产妇相对更易出现胎盘附着部位复旧不全等情况。
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有多次流产史、剖宫产史等病史的产妇,子宫蜕膜发育不良,胎盘附着部位面积大,胎盘剥离后创面愈合时间延长,更易发生胎盘、胎膜残留。
蜕膜残留
相关情况:分娩后,部分蜕膜组织残留于宫腔,影响子宫收缩,导致晚期产后出血。蜕膜残留可因子宫收缩乏力等原因导致,一般在产后一周左右开始出现阴道流血等症状。
年龄与性别因素:所有产妇均可能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不同年龄产妇发生蜕膜残留的风险与子宫复旧能力有关,年轻产妇子宫复旧相对较好,发生风险可能相对低,但也不是绝对。
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有子宫畸形等病史的产妇,子宫形态异常可能影响蜕膜的正常剥离与排出,增加蜕膜残留的风险。
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全
相关情况:子宫胎盘附着面在产后需要逐渐修复,若发生感染,会影响局部血管的闭合,导致子宫复旧不全,引起晚期产后出血。正常情况下,子宫胎盘附着面在产后6-8周完全修复,若发生感染,修复时间延长,血管重新开放导致出血。研究显示,约20%的晚期产后出血与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全有关。
年龄与性别因素:产妇年龄较大时,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发生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全的风险可能增加。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产妇产后不注意个人卫生,如过早性生活等,易引起宫腔感染,导致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全。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病史的产妇,产后子宫复旧可能受到影响,增加相关风险。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
相关情况:多见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因各种原因愈合不良,如切口感染、局部血供不足等,可导致晚期产后出血。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约为1%-2%。切口愈合不良时,局部血管开放,可反复出血或突然大量出血。
年龄与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不是直接决定因素,但高龄产妇身体状况相对复杂,可能影响切口愈合。
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有剖宫产史、多次剖宫产史、切口感染史等病史的产妇,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风险明显增加。此外,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影响子宫切口的血供和愈合。
感染
相关情况:宫腔内感染可引起子宫内膜炎等,导致子宫收缩不良,血管不能正常闭合而出血。常见的病原体有厌氧菌、需氧菌等混合感染。感染可发生在产后任何时间,若未及时控制,可能导致晚期产后出血。
年龄与性别因素:所有产妇均可能发生感染,但年轻产妇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强,发生严重感染导致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相对低龄产妇可能稍低,但不是绝对。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产妇产后卫生状况差,如会阴清洁不当等,易导致宫腔感染。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产妇,自身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进而引发晚期产后出血。
肿瘤
相关情况:如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等,也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子宫黏膜下肌瘤可影响子宫收缩,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子宫内膜癌可引起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出血。但肿瘤导致的晚期产后出血相对较少见,约占晚期产后出血的1%左右。
年龄与性别因素: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但也有年轻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子宫黏膜下肌瘤可发生于育龄期女性等,无特定性别倾向,但不同年龄阶段发病风险不同。
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有子宫肌瘤家族史的女性,发生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风险可能增加。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发生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