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膝盖创伤性关节炎需进行多方面评估,包括采集创伤史、症状出现时间及进展的病史采集;观察步态、外观,检查关节活动度、压痛的体格检查;通过X线、CT、MRI进行的影像学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的实验室检查,综合各方面情况来诊断。
一、病史采集
1.创伤史
详细询问患者膝盖创伤的具体情况,包括创伤发生的时间、机制(如扭伤、撞击等)、创伤当时的严重程度,例如是否有剧烈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以及创伤后是否经过初步处理等。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创伤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多因玩耍时的意外扭伤等,中老年可能与运动损伤或日常活动中的磕碰有关。有既往膝盖创伤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更高。
2.症状出现时间及进展
了解膝盖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症状随时间的进展情况,如症状是逐渐加重还是时轻时重,是否在特定活动后症状加重等。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频繁剧烈运动的人群,膝盖创伤后症状可能进展较快。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态检查
观察患者步态,判断是否存在跛行等异常步态。不同年龄的人群步态特点不同,儿童可能因疼痛表现出特殊的走路姿势,中老年可能因关节功能受限出现典型的跛行步态。
检查膝盖的外观,查看是否有肿胀、畸形(如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等),皮肤有无瘀斑等。
2.关节活动度检查
测量膝盖的屈伸活动度,正常膝盖屈伸活动度有一定范围,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存在关节结构异常等问题。例如创伤后可能导致关节活动度减小,不同年龄的正常活动度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关节活动度相对更灵活,但创伤后受限也更明显。
检查旋转活动度等,判断半月板、韧带等结构是否受损。
3.压痛检查
确定膝盖各个部位的压痛情况,如股骨内外髁、髌股关节等部位的压痛,不同压痛部位提示可能受损的结构不同,比如髌股关节压痛可能与髌骨相关病变有关。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意义:是初步诊断膝盖创伤性关节炎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以观察膝关节的骨质结构,如是否有骨质增生、关节间隙狭窄等典型的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膝关节边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硬化等。不同年龄人群的X线表现可能因骨骼发育或退变情况有所不同,儿童骨骼处于发育阶段,创伤后X线表现需结合年龄特点综合判断,中老年则更易出现退变相关的X线改变。
拍摄体位:通常包括膝关节正位、侧位片,必要时加拍切线位片等。
2.CT检查
意义:对于一些复杂的创伤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膝关节骨质的细微结构,如是否存在骨折碎片、关节内游离体等。能更精准地判断骨质破坏、增生等情况,尤其是对于X线检查难以清晰显示的部位,如股骨髁间窝等。在评估创伤后关节结构改变方面比X线更具优势,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的创伤评估,儿童可通过CT更好地观察骨骼发育及创伤后的细微结构变化,中老年也能清晰显示骨质病变情况。
扫描方式:一般采用轴位扫描,必要时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等。
3.MRI检查
意义:可以清晰显示膝关节的软组织结构,如半月板、韧带、滑膜等。对于创伤后软组织结构的损伤,如半月板撕裂、韧带损伤等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还能早期发现关节软骨的损伤情况。在诊断创伤性关节炎的早期病变方面有独特优势,能更早地发现关节软骨的退变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MRI表现,儿童的半月板等结构相对较薄,MRI显示需注意与成人区分,中老年的软组织退变等情况也可通过MRI清晰呈现。
检查序列:常用的有T1加权像、T2加权像、脂肪抑制序列等。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一般情况下,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血常规无特异性改变,但在创伤急性期或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血常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相对成人稍高,在判断是否合并感染等情况时需结合年龄特点。
2.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
血沉和C-反应蛋白在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中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若明显升高需考虑合并炎症反应或感染等情况。血沉和CRP的变化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可能受生理因素影响略有不同,儿童的血沉相对成人稍快,但创伤性关节炎时的变化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来明确膝盖创伤性关节炎的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