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开颅手术后肺部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与多种因素相关,发病机制涉及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误吸、器械相关因素等,临床表现有呼吸系统和全身症状,可通过影像学及痰液检查诊断,需从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等方面预防,治疗包括抗感染和对症支持,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脑出血开颅手术患者常需长时间卧床,咳嗽反射减弱,气道纤毛运动功能降低,使得呼吸道清除细菌等病原体的能力下降。例如,正常情况下气道纤毛可通过定向摆动将呼吸道内的异物、病原体等排出体外,而术后患者纤毛运动受限,就容易导致病原体在呼吸道内积聚。
误吸:手术可能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尤其是意识不清的患者,容易发生胃内容物反流误吸进入气道,从而引发肺部感染。误吸的胃内容物中的细菌等病原体会在肺部繁殖,导致肺部炎症反应。
器械相关因素:如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破坏了呼吸道的天然屏障,增加了细菌侵入肺部的机会。气管插管会损伤气道黏膜,使细菌更容易定植并引发感染。
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一般为低热到中度发热,部分严重患者可出现高热;咳嗽,可为频繁咳嗽,咳痰,痰液性状因感染病原体不同而异,若为细菌性感染,痰液可呈脓性;呼吸急促,患者呼吸频率加快,可伴有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发绀等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萎靡、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感染。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片状浸润影等感染征象;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感染的部位、范围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痰液检查:通过痰培养可以明确病原体种类,指导抗生素的选用。例如,若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可针对性地选择抗葡萄球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应劝导其戒烟,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改善呼吸道功能。同时,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对于存在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提前进行相应干预。
术后护理
体位护理: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定时翻身可防止肺部淤血,降低肺部感染风险。例如,每2-3小时翻身一次,拍背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患者背部。
呼吸道管理: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训练,对于无法自主咳嗽的患者,可采用吸痰等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操作要严格无菌,避免引起医源性感染。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定时进行口腔护理,减少口腔内细菌定植,因为口腔内的细菌可能通过误吸进入肺部引发感染。一般每日进行2-3次口腔护理。
营养支持:给予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为细菌性感染,轻症可选用窄谱抗生素,重症则可能需要选用广谱抗生素。例如,若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对其敏感的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首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再考虑合理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低龄儿童避免使用不合适的退热药物。对于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严重时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手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脑出血开颅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时,由于儿童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较快。在治疗中应更加谨慎使用抗生素,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密切观察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呼吸道护理,如更轻柔地进行拍背等操作,防止造成儿童呼吸道损伤。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肺部感染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排泄能力下降。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由于老年患者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良好的营养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感染恢复。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术后肺部感染治疗中,要考虑到特殊生理时期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基于感染的常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同时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术后肺部感染可能会给女性患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