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发疹前可有前驱症状,皮疹单侧带状分布,有神经痛,好发于老年人、免疫低下及生活方式不良人群,可据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患者预防。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人在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会表现为水痘,也有部分人感染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病毒会长期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老年人、患有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潜伏的病毒就会被激活,沿着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从而引发带状疱疹。
症状表现
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疹前可能会有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还可能出现灼热感或者神经痛,疼痛可以持续1-3天,也有部分患者没有前驱症状直接发疹。
皮疹特点:皮疹一般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就会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之后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好发于身体的一侧,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
神经痛: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皮疹出现前或者伴随皮疹出现,年龄越大,神经痛往往越明显。疼痛性质多样,如刺痛、灼痛、跳痛等,有的患者在皮疹消退后仍会遗留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老年人是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据统计,50岁以上人群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明显增加,60岁以上发病率更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减退,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监视和清除能力下降,使得潜伏的病毒更容易被激活。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机体抵御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能力减弱,容易患上带状疱疹。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其免疫调节功能被抑制,病毒潜伏感染容易复发。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增加患带状疱疹的风险。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影响免疫系统功能;过度劳累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功能下降;吸烟酗酒会损害免疫系统,降低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诊断方法
根据症状体征诊断: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典型的皮疹表现,如单侧分布的簇集性水疱、沿神经走行分布等特征,再结合神经痛等症状,一般可以初步诊断带状疱疹。
实验室检查:可以取疱疹液进行病毒分离,但是操作较为复杂,一般不常用于临床常规诊断。血清学检查可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抗体,若抗体滴度升高,有助于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核酸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治疗原则
抗病毒治疗:在发病早期(一般建议72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例如,伐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比阿昔洛韦高,服用方便,能更快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来抑制病毒复制。
止痛治疗:对于神经痛,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对于中重度疼痛,可以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但需要谨慎使用,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还可以采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药物治疗。
营养神经治疗:可以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药物,促进神经的修复,减轻神经炎症。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等高危人群,可以通过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来预防。带状疱疹疫苗分为重组带状疱疹疫苗(CHO细胞)等,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患带状疱疹的风险,尤其是对于50岁及以上的人群,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及其相关并发症。
避免接触患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避免与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未患过水痘的儿童、孕妇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减少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机会。如果接触了带状疱疹患者,应注意自身的防护和观察,一旦出现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