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是常见足部疾病,因足底筋膜无菌性炎症引发,病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过度运动、体重过重、穿鞋不合适)及其他因素(足部结构异常、全身性疾病),症状有足跟痛、压痛、活动受限,诊断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辅助,治疗康复有非药物(休息、物理治疗、矫形器或鞋垫)、药物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它是由于足底的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引起的。足底筋膜是位于足底的一层结缔组织,起自跟骨结节,向前伸展至五个脚趾的基部,它对于维持足弓、缓冲行走和站立时的压力起着重要作用。
二、病因
1.年龄因素:中老年人相对更容易患足底筋膜炎,随着年龄的增长,足底筋膜的弹性和韧性下降,更容易发生损伤和炎症。例如,老年人的足底筋膜可能因为长期的磨损和退变,导致局部容易出现炎症反应。
2.生活方式
过度运动:长时间跑步、跳跃等运动,会使足底筋膜承受过多的压力,容易引起筋膜的微小损伤,进而引发炎症。比如,专业运动员如果训练强度过大、频率过高,就可能增加足底筋膜炎的发病风险。
体重过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足底筋膜的负担,使得筋膜承受的压力增大,长期下来容易导致筋膜损伤和炎症。对于肥胖人群来说,足底筋膜需要承受更大的力量来支撑身体重量,从而更容易引发足底筋膜炎。
穿着不合适的鞋子:长时间穿着鞋底过硬、过薄或者鞋跟过高的鞋子,会改变足部的受力分布,使足底筋膜受到异常的牵拉和压力,增加足底筋膜炎的发生几率。例如,穿高跟鞋会改变足部的正常生物力学结构,对足底筋膜造成不良影响。
3.其他因素:足部结构异常,如高弓足或扁平足,会使足底筋膜承受不均衡的压力,容易引发炎症。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与足底筋膜炎的发生有关,但相对较为少见。
三、症状
1.疼痛:最典型的症状是足跟部疼痛,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第一次着地时,疼痛较为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又会加重。疼痛的性质多为刺痛或酸痛。
2.压痛:在足底靠近跟骨的部位通常可以摸到明显的压痛点。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患者的行走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表现为行走步态异常,不敢用力着地等。
四、诊断
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的时间、相关的运动史、穿鞋情况以及足部是否有结构异常等病史信息。
2.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足部的外观、检查压痛部位以及进行一些特定的足部活动测试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足底筋膜炎。例如,医生可能会让患者做足的背屈动作,来诱发足跟部的疼痛。
3.影像学检查:一般情况下,X线检查可能用于排除跟骨骨刺等其他疾病,但对于足底筋膜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不过,有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足底筋膜的炎症情况,但通常不是常规的诊断手段。
五、治疗与康复
1.非药物治疗
休息:减少足部的过度活动,让足底筋膜有机会得到休息,缓解炎症。比如,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必要时可以使用拐杖来减轻足部的负担。
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
冷敷:在炎症急性期,冷敷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每次冷敷10-15分钟,间隔一段时间后可再次冷敷。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足底按摩,能够放松足底筋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拉伸运动:进行足底筋膜的拉伸练习,有助于增加筋膜的柔韧性。例如,坐在椅子上,用毛巾包裹前足,缓慢地将前足向身体方向拉,保持一定时间后放松,重复多次。
矫形器或鞋垫:使用合适的矫形器或鞋垫可以改善足部的受力分布,减轻足底筋膜的压力。比如,定制的足弓支撑鞋垫可以帮助维持正常的足弓结构,减少足底筋膜的异常牵拉。
2.药物治疗:通常会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减轻炎症和疼痛,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决定,患者不可自行随意用药。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足底筋膜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是参与较多运动的儿童,如青少年运动员,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选择合适的鞋子。如果儿童出现足跟部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和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老年人:老年人在治疗足底筋膜炎时,要更加注重康复过程中的安全性。在进行物理治疗和运动康复时,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强度,避免因过度活动导致病情加重。同时,要注意控制体重,选择舒适的鞋子,以减轻足底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