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骨质疏松患者锻炼需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全面性原则,具体有肌肉力量、平衡能力、柔韧性等训练方式,不同年龄患者锻炼有不同注意事项,且生活方式如饮食、作息与锻炼关联密切,要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充足睡眠来配合锻炼改善骨质疏松。
一、骨折后骨质疏松的运动原则
骨折后骨质疏松患者锻炼需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全面性原则。循序渐进是指运动强度要逐渐增加,避免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运动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或身体过度疲劳;个体化是因为每个患者骨折情况、身体状况等不同,锻炼方案应有所差异;全面性则是要兼顾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多个方面。
二、具体锻炼方式
(一)肌肉力量训练
1.等长收缩训练
适用人群:适用于骨折早期,骨折部位相对稳定的患者。例如下肢骨折石膏固定期间的患者。
具体做法:以腿部肌肉等长收缩为例,患者平躺,将腿部肌肉用力收缩,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进行3-4组。这种训练可以保持肌肉的张力,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促进骨折部位血液循环。
2.抗阻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愈合中期,骨折部位有一定稳定性的患者。比如上肢骨折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后。
具体做法:可以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以手臂弯举为例,手持弹力带,进行手臂弯曲动作,给弹力带一定阻力,每次弯曲保持2-3秒,重复10-12次为一组,每天3-4组。抗阻训练能够有效增强肌肉力量,对于改善骨质疏松也有帮助,因为肌肉力量增强后,对骨骼的刺激增加,有利于骨量维持。
(二)平衡能力训练
1.站位平衡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愈合后期,身体整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包括各个年龄段骨折后骨质疏松的患者,只要身体条件允许。
具体做法:患者双脚与肩同宽站立,保持身体平衡,开始时可靠墙站立,逐渐过渡到不靠墙。每次训练5-10分钟,每天2-3次。对于老年人来说,良好的平衡能力训练可以降低跌倒风险,而跌倒往往是导致骨折再次发生的重要原因;对于年轻患者,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整体协调性。
2.坐位平衡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后行动不便,暂时不能进行大量站位训练的患者,如部分下肢骨折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
具体做法:患者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双手放在身体两侧,然后进行身体左右倾斜、前后摆动等平衡训练,每次训练3-5分钟,每天3-4次。通过坐位平衡训练可以为站位平衡训练打基础,同时锻炼核心肌群,核心肌群的稳定对于平衡能力很重要。
(三)柔韧性训练
1.关节活动度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后各个阶段的患者,只要骨折部位允许进行关节活动。
具体做法:以肩关节为例,患者缓慢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动作,每个方向活动10-15次,每天2-3次。对于髋关节骨折患者,可以进行髋关节的屈伸等活动度训练。柔韧性训练可以防止关节僵硬,保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对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维持很有帮助,同时也有利于身体整体的功能恢复,减少骨质疏松导致的关节功能受限。
三、不同年龄骨折后骨质疏松患者锻炼注意事项
(一)儿童骨折后骨质疏松锻炼
1.注意事项:儿童骨折后骨质疏松锻炼要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避免进行过于剧烈的对抗性运动。例如儿童上肢骨折后,可进行简单的手指抓握训练,如抓握小球等,训练强度要小,以不引起疼痛和疲劳为宜。因为儿童骨骼和肌肉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度运动可能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二)老年人骨折后骨质疏松锻炼
1.注意事项:老年人平衡能力较差,锻炼时要选择平坦、稳定的场所,最好有家人陪同。运动强度要严格控制,避免快速、大幅度的动作。例如老年人进行站位平衡训练时,速度要慢,防止跌倒。同时,老年人肌肉力量下降明显,在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时,抗阻训练的阻力要小,以能感觉到肌肉收缩但不引起过度疲劳为宜。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程度往往较重,骨骼强度低,过度运动容易导致骨折再次发生或其他损伤。
四、生活方式与骨折后骨质疏松锻炼的关联
1.饮食方面:在进行骨折后骨质疏松锻炼的同时,要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例如多吃牛奶、豆制品、深海鱼类等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因为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合理的饮食搭配能为锻炼提供更好的营养支持,促进骨骼健康改善骨质疏松状况。
2.作息方面:要有充足的睡眠,睡眠时身体处于修复和骨代谢调整的重要时期。良好的作息有助于骨折愈合和骨质疏松的改善,在锻炼后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肌肉恢复和骨骼的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