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关节炎是由创伤引发,以关节软骨退化变性及继发软骨增生、骨化为主要病理变化,伴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病理变化分早中晚三期,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畸形等,诊断靠影像学及体格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防需保护关节、健康生活、定期检查。
一、病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会发生自然退变,创伤后更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老年人关节软骨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磨损等退变情况,遭受创伤后,软骨修复能力下降,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2.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因职业等因素导致关节创伤概率不同的人群中可能有体现,比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男性,关节创伤风险相对较高,进而创伤性关节炎发病风险也可能相对高一些。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剧烈运动(如运动员)、不良的关节使用习惯(如长时间蹲着干活等)等,会增加关节创伤的几率,从而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风险。例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或比赛中,关节容易受到反复的创伤,长期积累后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
4.病史因素:既往有关节创伤病史的人群,再次遭受关节创伤时,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性比无创伤病史的人群高很多。比如曾有膝关节骨折病史的人,骨折愈合后关节面可能不平整,后续关节活动时软骨磨损等情况会加速,更易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
二、病理变化
1.早期病理改变:创伤后关节软骨受到损伤,软骨细胞代谢紊乱,软骨基质降解,关节软骨开始出现退变,表现为软骨表面不光滑、局部磨损等。同时,关节滑膜可能出现炎症反应,滑膜充血、水肿,分泌过多滑液,导致关节肿胀等症状。
2.中期病理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软骨进一步退化变性,软骨下骨暴露,软骨下骨会发生代偿性增生,出现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开始变窄,因为软骨磨损等原因,关节正常的间隙结构被破坏。
3.晚期病理改变:关节软骨严重退变甚至大部分消失,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等情况明显,骨赘大量形成,关节畸形逐渐明显,关节活动功能严重受限,患者疼痛加剧,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三、临床表现
1.疼痛:是创伤性关节炎最常见的症状,早期疼痛多在关节活动后出现,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发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疼痛程度会逐渐加重,疼痛性质可为钝痛、刺痛等。例如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上下楼梯时疼痛往往会明显加重。
2.关节肿胀:由于滑膜炎症、关节内积液等原因,关节会出现肿胀,急性创伤后肿胀可能较为明显,慢性期肿胀程度相对较轻,但也会存在。
3.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表现为屈伸不利、不能正常完成某些动作等。比如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可能出现髋关节屈伸、旋转等活动受限,影响行走、上下床等日常活动。
4.关节畸形:晚期患者可出现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手指关节的变形等,严重影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赘形成等情况,通过X线片能初步判断关节的病变程度,比如可见关节间隙明显变窄,软骨下骨有硬化表现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关节骨质的细微结构改变,如关节内骨折复位情况、软骨下骨的囊性变等情况,比X线更具优势。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以更早发现关节软骨的损伤情况、滑膜炎症、关节内积液等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创伤性关节炎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关节软骨的退变、磨损等细微病变。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对关节的视诊、触诊、动诊等,了解关节的肿胀情况、压痛部位、活动度等,初步判断关节的病变状态。例如检查膝关节时,会按压膝关节周围,了解是否有压痛,检查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范围等。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避免过度使用受伤关节;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药物治疗,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减轻疼痛和炎症等。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关节清理术、截骨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预防
注意保护关节,避免关节受到创伤,在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佩戴护膝、护腕等。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减轻关节的负担;适度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但要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
对于有既往关节创伤病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关节检查,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