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包括腱鞘炎(长期重复性劳作致肌腱与腱鞘摩擦)、骨关节炎(年龄增长软骨磨损等)、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攻击滑膜)、外伤(手部受撞击等)。伴随肿胀伴疼痛皮温高可能是腱鞘炎急性发作等,伴肿胀伴畸形可能是骨关节炎晚期等,伴晨僵超1小时且持续久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何时就医为疼痛持续不缓解或有明显异常表现等,就医检查有体格、实验室、影像学检查。预防要合理劳作、关节保护、健康生活,缓解可休息、热敷、按摩。
一、常见原因
(一)腱鞘炎
成因:长期、反复、过度使用手部关节进行劳作,如频繁打字、织毛衣、从事手工劳动等,会使手部肌腱与腱鞘之间反复摩擦,导致腱鞘炎,引起手关节疼痛,常见于拇指、中指等部位,多见于长期从事手工劳作的人群,如裁缝、木工等。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长期重复性劳作的人群更易患病。
生活方式:长时间、高强度的手部重复性动作是重要诱因。
病史:无特殊既往病史相关,但长期手部过度使用史是关键。
(二)骨关节炎
成因:随着年龄增长,手部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退化,加上长期劳损等因素,可引发骨关节炎,导致手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可能与女性更年期后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
年龄与性别: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手部关节使用过度、创伤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病史:既往手部关节创伤史等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三)类风湿关节炎
成因: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手部关节滑膜,导致关节炎症、疼痛、肿胀、畸形等,多累及双手小关节,呈对称性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年龄与性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多于男性。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其影响主要与自身免疫功能相关,无特定直接关联的生活方式因素,但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
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病史可能有影响。
(四)外伤
成因:手部受到直接撞击、扭伤、拉伤等外伤,如重物砸伤、关节过度扭曲等,可导致手关节疼痛、肿胀、淤血等,有明确的外伤史,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从事高风险手部活动的人群,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外伤风险较高。
病史:有明确外伤病史。
二、伴随症状及意义
(一)伴肿胀
若肿胀伴疼痛、皮温升高:可能提示腱鞘炎急性发作、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等,腱鞘炎急性发作时腱鞘部位会明显肿胀、皮温升高且疼痛剧烈;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关节肿胀明显,皮温也可升高。
若肿胀伴畸形:可能见于骨关节炎晚期、类风湿关节炎晚期等,骨关节炎晚期关节会出现变形,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可出现手指关节的畸形改变,如天鹅颈样畸形等。
(二)伴晨僵
若晨起手关节僵硬,活动后缓解,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一般晨僵时间超过1小时,且持续时间较长,活动后可逐渐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缓解时间可能延长。
三、就医建议
(一)何时就医
若手关节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肿胀、畸形、晨僵等明显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对于从事手部高强度劳作的人群,若出现手关节疼痛,经休息后无明显缓解,也应考虑就医。
(二)就医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手关节的外观、压痛部位、活动范围等。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等,有助于判断是否为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
影像学检查:X线可观察手关节骨质情况,如骨关节炎时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磁共振成像(MRI)可更清晰地显示关节软骨、滑膜等软组织情况,对腱鞘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预防与缓解措施
(一)预防
合理劳作: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手部重复性劳作,工作中定时休息,活动手部关节,如每工作1小时左右,休息10-15分钟,做手部伸展、旋转等活动。
关节保护:从事手部劳作时可佩戴合适的手套,减轻手部关节压力,如从事木工工作时佩戴防护手套。
健康生活:适度运动,增强手部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灵活性,如进行手部抓握球、伸展手指等简单运动;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尤其是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等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的食物,如牛奶、鱼类、坚果等。
(二)缓解
休息:出现手关节疼痛时,首先要让手部充分休息,避免继续加重损伤。
热敷:可使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对手关节进行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肿胀,如腱鞘炎引起的疼痛可通过热敷缓解。
按摩:轻轻按摩手关节周围,从手指根部向指尖方向按摩,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但按摩力度要适中,避免加重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