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鞘膜积液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病因不明,继发性与感染、损伤等有关,有相应症状表现,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治疗有观察等待、手术(如鞘膜翻转术、鞘膜切除术)及穿刺抽液注射硬化剂等方法,不同人群如儿童、成年、特殊病史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睾丸鞘膜积液是围绕睾丸的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囊内有少量浆液,起到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就会导致鞘膜积液的发生。
二、病因分类
(一)原发性睾丸鞘膜积液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鞘膜慢性炎症有关,炎症会影响鞘膜的正常分泌与吸收功能。多见于青壮年,可能与性生活频繁、局部损伤等因素有一定关联,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二)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
1.感染因素:
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及各种非特异性细菌侵入都会引起急慢性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鞘膜炎等。例如结核杆菌感染,结核菌可侵犯鞘膜,导致鞘膜分泌增多,从而引发鞘膜积液。在有结核病史的人群中,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丝虫感染也可导致睾丸鞘膜积液,丝虫寄生在淋巴管内,阻塞淋巴管,影响淋巴回流,进而引起鞘膜积液。在丝虫病流行地区,此类病因较为常见。
2.损伤因素:
阴囊钝挫伤、贯穿伤、手术损伤等都可引起鞘膜积液。比如阴囊部位受到外力撞击导致的损伤,可能会引起鞘膜内出血,血液吸收不完全就会形成鞘膜积液。有阴囊外伤史的人群发生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的风险增加。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积液量较少时: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时被发现。
2.积液量较多时:患者可感到阴囊坠胀、牵拉感或胀痛。如果积液量突然增多,可能会出现阴囊急剧疼痛等表现。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能发现阴囊一侧逐渐增大,双侧阴囊大小不对称。
(二)体征表现
阴囊内可触及囊性肿块,呈慢性无痛性逐渐增大。交通性鞘膜积液时,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肿块增大,平卧后肿块可缩小或消失。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阴囊内肿块的性质,区分是实质性肿块还是囊性肿块。交通性鞘膜积液患者在平卧挤压肿块后,肿块可缩小或消失。
(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睾丸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通过超声可以清晰地看到鞘膜腔内的液性暗区,还能鉴别鞘膜积液的类型,如原发性或继发性,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病变,如睾丸、附睾的病变等。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也是安全有效的诊断手段,不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五、治疗原则
(一)观察等待
对于婴儿型睾丸鞘膜积液,部分患儿在2岁前可自行吸收,所以可以先进行观察等待。但需要密切观察积液量的变化以及患儿的症状表现。如果积液量没有明显减少或患儿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则需要考虑进一步治疗。
(二)手术治疗
1.鞘膜翻转术:是治疗睾丸鞘膜积液常用的手术方法。适用于较大的睾丸鞘膜积液。手术将多余的鞘膜切除后翻转缝合,以达到消除鞘膜积液的目的。对于成人患者,如果鞘膜积液较为严重,一般会考虑这种手术方式。
2.鞘膜切除术:适用于鞘膜增厚的患者。将病变的鞘膜完整切除,避免复发。对于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尤其是鞘膜增厚明显的情况,鞘膜切除术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三)其他治疗方法
对于少数症状较轻且不愿意手术的患者,可尝试穿刺抽液并注射硬化剂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复发率相对较高,并且有引起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例如,注射硬化剂后可能会导致鞘膜粘连等情况,所以一般不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更多用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的姑息治疗。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婴儿型睾丸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家长要注意观察阴囊大小变化。在观察期间,要避免儿童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因为腹压增加可能会加重鞘膜积液的程度。如果儿童到2岁后鞘膜积液仍未吸收,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要综合评估患儿的身体状况等因素。
(二)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如果发现睾丸鞘膜积液,要根据积液量和症状决定治疗方案。如果积液量较多,影响生活质量,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同时,成年患者在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早剧烈运动,防止阴囊部位受到外力碰撞,影响伤口愈合。并且要注意保持阴囊部位的清洁卫生,预防感染。
(三)特殊病史患者
对于有结核病史的患者,在诊断和治疗睾丸鞘膜积液时,要考虑到结核复发或扩散的可能。需要进行相关检查排除结核活动期等情况。如果合并结核,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抗结核治疗与鞘膜积液治疗的协同性。对于有丝虫病史的患者,治疗睾丸鞘膜积液时,除了针对鞘膜积液本身,还需要考虑丝虫病的后续治疗及预防复发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