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术术前需进行患者评估、肠道和阴道准备,麻醉方式有硬膜外和全身麻醉,手术步骤包括腹部切口、探查盆腔、处理韧带等,全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保留宫颈必要等情况,对患者影响不同,次全子宫切除术适用于宫颈正常有保留必要情况,术后需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伤口护理等一般护理及饮食、活动等康复,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等综合考虑手术相关情况及术后恢复。
1.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月经情况、生育史、既往疾病史等。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还需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B超等,以明确子宫病变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评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更需关注心肺功能对手术的耐受性;年轻患者可能要考虑子宫切除对生育等方面的后续影响。
肠道准备:一般在术前1-2天开始进行肠道准备,如口服泻药等,目的是清洁肠道,减少术中污染的风险。
阴道准备:术前需进行阴道消毒等准备工作。
2.麻醉方式选择
硬膜外麻醉:适用于大多数子宫切除术患者,麻醉效果较为确切,对患者全身生理功能影响相对较小。对于身体状况较好、手术时间不是过长的患者较为适用。
全身麻醉: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患者不能配合椎管内麻醉或者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患者,如严重脊柱畸形等情况,会选择全身麻醉。
3.手术步骤
腹部切口:常见的有下腹部正中切口或横切口等。以正中切口为例,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层次,进入腹腔。
探查盆腔:进入腹腔后,首先探查盆腔内情况,了解子宫、附件等病变的具体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处理韧带:如圆韧带、阔韧带、主韧带和骶韧带等。以处理圆韧带为例,钳夹、切断、结扎圆韧带,以游离子宫。
处理输卵管和卵巢(根据病情):如果患者同时存在输卵管、卵巢病变,如输卵管积水、卵巢肿瘤等,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如钳夹、切断、结扎输卵管和卵巢的相关韧带等。
切断子宫血管:找到子宫动脉,进行钳夹、切断、结扎,以减少术中出血。
切除子宫:根据子宫切除的方式(全子宫切除或次全子宫切除等)进行相应操作。全子宫切除需将子宫体和宫颈全部切除,通过牵引等操作将子宫从阴道穹窿处切断取出;次全子宫切除则仅切除子宫体,保留宫颈。
关闭腹腔:将腹腔内各层组织逐层缝合关闭,如缝合腹膜、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等。
不同子宫切除术式的特点
1.全子宫切除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子宫良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且无保留宫颈必要的患者;以及一些子宫恶性病变早期,需要切除子宫及宫颈的情况。
对患者的影响:全子宫切除后,患者失去了子宫,不会再有月经来潮,也丧失了生育能力。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影响不同,年轻患者可能会面临心理上的较大冲击,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老年患者相对来说,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子宫切除对其整体身体状况的影响在术后恢复过程中需要关注营养、休息等方面的调理。
2.次全子宫切除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子宫良性病变,宫颈正常且有保留必要的患者,如宫颈细胞学检查正常等情况。
对患者的影响:保留了宫颈,患者仍有宫颈存在,相对全子宫切除来说,对患者内分泌等方面的影响较小,因为宫颈可以分泌一些物质,对阴道环境等有一定的维持作用。但术后仍需定期进行宫颈相关的检查,因为虽然切除了子宫体,但宫颈仍有发生病变的可能,尤其是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既往有宫颈病变病史等。
术后恢复相关
1.术后一般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一般每小时监测一次,平稳后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生命体征的变化可能更为隐匿,需要更加密切关注。
伤口护理:保持腹部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对于有引流管的患者,要注意引流管的固定、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
2.术后康复
饮食:术后早期一般先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粥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饮食中要注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饮食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术后饮食需考虑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注意控制脂肪等的摄入,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活动: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适当的活动,如翻身、四肢活动等,以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24-48小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坐起、短时间行走等。但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身体状况较差、有严重基础疾病等,活动的开始时间和活动量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子宫切除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手术,手术步骤、术式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术后的恢复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精心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