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发病与病毒再激活及传播途径有关,有前驱症状、特定皮疹特点和神经痛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典型表现诊断,需与单纯疱疹、接触性皮炎鉴别,治疗包括一般、药物、物理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基本概念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初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之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
二、发病原因
1.病毒再激活: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老年人以及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病毒再激活,例如50岁以上人群带状疱疹发病率明显升高。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使机体抵御病毒的能力降低,增加带状疱疹发病风险。比如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或脑力劳动且得不到充分休息的人群。
病史因素:患有某些免疫系统疾病(如艾滋病等)、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其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受到影响,易发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发带状疱疹。
2.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与带状疱疹患者直接接触,接触到患者水疱内的病毒,有可能被感染而发生水痘,但成年人感染后一般表现为带状疱疹。
空气传播:患者水疱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受到感染,但这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疹前可有乏力、低热、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可有灼热或灼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也有患者无前驱症状直接发疹。
2.皮疹特点:
好发部位:多见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皮疹表现:患处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神经走行分布,呈带状排列。数日后水疱混浊化脓或吸收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3.神经痛: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年龄越大,神经痛越明显。疼痛性质多样,如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或针刺样,可为持续性或阵发性,在皮损痊愈后,部分患者仍可遗留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单侧分布的成簇水疱、沿神经走行的带状排列以及神经痛等特点,一般可作出临床诊断。
对于不典型的病例,可进行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如病毒学检查(取疱液作病毒分离、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等)、血清学检查(检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等)。
2.鉴别诊断:
单纯疱疹: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水疱较小且易破,复发率高,无神经痛或神经痛不明显,而带状疱疹沿神经分布,有明显神经痛。
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过敏原的病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有关,一般无神经痛,斑贴试验可呈阳性。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保持皮损清洁、干燥,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对于疱疹破溃者,可外用3%硼酸溶液湿敷。
2.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应在发疹后24-72小时内开始使用。
止痛药物:对于神经痛可使用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等),对于严重神经痛可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等,但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
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有助于促进神经修复,减轻神经痛。
3.物理治疗:
紫外线、红外线、频谱治疗仪等局部照射,可促进水疱干涸结痂,缓解疼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一般表现为水痘,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发生带状疱疹的情况较少,但如果儿童接触了带状疱疹患者,仍需密切观察。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儿童皮肤清洁,避免儿童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
2.老年人:老年人患带状疱疹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神经痛和并发症,如疱疹后神经痛、肺炎、脑炎等。在治疗时要更加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加强护理,如定期检查皮肤情况,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3.孕妇:孕妇患带状疱疹需要谨慎用药,因为某些抗病毒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评估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患带状疱疹后病情往往较重,病程较长,易出现播散性带状疱疹等情况。治疗时除了常规的抗病毒、止痛等治疗外,还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