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是发生在筋膜的非特异性炎症,分为颈肩肌筋膜炎、腰背肌筋膜炎等类型,由外伤、慢性劳损、寒冷潮湿环境、免疫因素等引起,有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活动受限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适当用药,预防需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注意保暖、加强锻炼等。
一、筋膜炎的定义
筋膜炎是一种发生在筋膜的非特异性炎症。筋膜是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位于皮下,深筋膜则位于肌肉之间等部位,起到连接、支持和保护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的作用。当筋膜受到外伤、劳损、寒冷、免疫因素等刺激时,就容易发生炎症反应,出现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
二、筋膜炎的分类及常见类型
(一)颈肩肌筋膜炎
多与长期不良姿势有关,比如长时间伏案工作、使用电脑、低头玩手机等,这类人群(尤其是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的办公族等)颈部和肩部的筋膜容易因持续紧张而引发炎症。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可放射至头部、上肢,疼痛在晨起或天气变化时可能加重,颈部活动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二)腰背肌筋膜炎
常见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腰部过度劳累的人群,以及长时间弯腰工作或腰部受到外伤后恢复不佳的人。主要症状是腰背部疼痛,疼痛可随腰部活动而加重或减轻,部分患者可摸到局部肌肉紧张形成的条索状硬结。
三、筋膜炎的病因
(一)外伤因素
急性外伤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可能会导致筋膜损伤,进而引发炎症。例如,腰部受到猛烈的扭伤,可能会使腰背筋膜受损,后续容易出现筋膜炎相关症状。对于有外伤史的人群,尤其是外伤后恢复不彻底的,要警惕筋膜炎的发生。
(二)慢性劳损
长期重复某一种姿势或过度使用某一组肌肉,会使筋膜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发生慢性劳损性炎症。像长期弯腰劳作的农民、长期站立工作的服务人员等,由于相应部位的筋膜长期受力,更容易患上筋膜炎。
(三)寒冷、潮湿环境
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工作或生活,会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影响筋膜的正常代谢,从而诱发筋膜炎。例如,长期在寒冷潮湿的矿井下工作的工人,患腰背筋膜炎等的概率相对较高。
(四)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累及筋膜,引发炎症。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筋膜组织,导致筋膜炎的发生。这类患者除了筋膜炎相关症状外,往往还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其他表现。
四、筋膜炎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
是筋膜炎最主要的症状之一,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性质多为酸痛、胀痛或刺痛等。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可在颈肩部持续存在,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主要集中在腰背部,在弯腰、久坐、久站后疼痛明显。
(二)肌肉紧张或痉挛
炎症刺激会导致肌肉出现紧张状态,严重时可发生痉挛,触摸时能感觉到肌肉发硬、紧张,有时可摸到条索状的硬结。例如颈肩肌筋膜炎患者可能会感觉到颈部肌肉发紧,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腰背部肌肉可能出现痉挛性收缩。
(三)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患者的相应部位活动会受到限制。颈肩肌筋膜炎患者颈部活动范围可能减小,不能自如地转头、仰头或低头;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腰部活动受限,弯腰、转身等动作会受到影响。
五、筋膜炎的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相应部位进行详细检查,比如触摸是否有肌肉紧张、条索状硬结,按压筋膜部位是否有明显压痛等。例如检查腰背肌筋膜炎时,会按压腰背部的筋膜区域,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反应以及疼痛的部位和程度。
(二)影像学检查
一般首先选择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筋膜的形态、厚度以及是否有炎性改变等情况。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会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能够更精确地判断筋膜的炎症范围、程度以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等。
六、筋膜炎的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非药物治疗是基础,包括休息,让患病部位得到充分的放松,避免进一步劳损;物理治疗,如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方法也有助于炎症的消退;推拿按摩等手法治疗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减轻筋膜的炎症刺激,但手法要适度,避免加重损伤。对于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适当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来缓解疼痛症状。
(二)预防
保持正确的姿势,无论是坐姿、站姿还是睡姿都要注意,比如伏案工作时保持脊柱正直,电脑屏幕高度适中;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进行放松活动,如工作一段时间后起身活动颈部、腰部等;注意保暖,避免寒冷、潮湿环境的刺激,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添衣物;加强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尤其是颈肩部、腰背部肌肉的锻炼,如进行游泳、小飞燕等运动,有助于维持筋膜的健康,预防筋膜炎的发生。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避免长时间不良姿势导致的肌肉骨骼问题,老年人则要注意在运动和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劳累和受伤,以降低筋膜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