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是神经系统病变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是神经系统病变致膀胱尿道传入传出神经功能异常,临床表现有储尿期和排尿期症状,辅助检查有尿流动力学和影像学等,诊断结合病史等,治疗分非药物和药物,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生病变均可影响排尿功能,如脊髓损伤、脑卒中、糖尿病神经病变、多发性硬化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尿道的传入、传出神经功能异常,进而引起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功能紊乱。例如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传导通路受阻,使得膀胱的感觉传入和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的运动传出受到影响,从而出现排尿障碍。
二、临床表现
1.储尿期症状
尿频、尿急、尿失禁:由于膀胱感觉过敏或逼尿肌不稳定收缩,患者可出现频繁的尿意,难以控制排尿,出现尿急甚至尿失禁。例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长期高血糖损害神经,可较早出现膀胱感觉异常,表现为尿频、尿急等储尿期症状。
尿液潴留:当膀胱出口梗阻或逼尿肌收缩无力时,尿液不能完全排空,导致膀胱残余尿量增加。长期尿液潴留可引起膀胱容量减小,进一步加重排尿困难。
2.排尿期症状
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起始延迟、尿线变细、排尿间断等。如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平面较高时,可能出现完全性的排尿困难,需要借助外力辅助排尿。
尿不尽感:患者排尿后仍感觉膀胱内有尿液未排尽。
三、辅助检查
1.尿流动力学检查
是诊断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方法,可测定膀胱压力、尿流率等指标。例如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明确逼尿肌是处于过度活动状态还是收缩无力状态,以及尿道阻力情况等。常见的指标有膀胱顺应性、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等。膀胱顺应性降低提示膀胱感觉过敏或膀胱壁纤维化等;最大尿流率降低提示排尿受阻。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简便地测量膀胱残余尿量,观察膀胱形态、有无结石等。例如经腹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膀胱的结构和残余尿量,是临床上常用的筛查方法。
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神经系统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如脊髓病变、脑部病变等。例如对于怀疑脑卒中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MRI检查可以明确脑部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如神经系统疾病史、外伤史等)、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例如有脊髓损伤病史,同时出现排尿异常,结合尿流动力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明确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
2.鉴别诊断
普通膀胱炎:普通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但一般无神经系统病变的病史,尿流动力学检查多无膀胱尿道功能的神经源性异常。
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排尿困难,直肠指诊可触及增大的前列腺,超声检查可发现前列腺体积增大,而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多有神经系统病变病史,尿流动力学检查有其特征性表现。
五、治疗
1.非药物治疗
间歇导尿:对于膀胱残余尿量较多的患者,可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定期排空膀胱,减少尿液潴留引起的并发症。例如脊髓损伤患者,可根据膀胱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间歇导尿间隔时间。
膀胱训练:包括定时排尿、盆底肌训练等。定时排尿可以帮助建立规律的排尿反射,盆底肌训练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排尿功能。例如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盆底肌训练,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来改善膀胱尿道的控制功能。
电刺激治疗:通过对盆底肌肉或神经进行电刺激,调节膀胱尿道的功能。例如经皮电刺激骶神经,可以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症状。
2.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药物,如拟胆碱能药物可增加逼尿肌收缩力,但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会引起副作用。例如对于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相关药物,但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神经源性膀胱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多与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有关。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尿路感染。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的需求,非药物治疗如膀胱训练等要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适当调整方法。例如对于脊髓栓系综合征导致的儿童神经源性膀胱,早期发现和干预非常重要,要定期监测儿童的排尿情况和肾功能。
2.老年神经源性膀胱
老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护理上要更加关注预防压疮、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例如老年脊髓损伤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要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同时要注意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疾病,以减少对神经的进一步损害。
3.妊娠期神经源性膀胱
妊娠期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要密切监测膀胱功能和胎儿情况。由于妊娠期间身体的生理变化,可能会影响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治疗上要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例如在选择药物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非药物治疗如间歇导尿等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避免引起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