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睡觉惊厥可由生理、环境、病理因素导致,生理因素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及大脑兴奋性与抑制性递质不平衡;环境因素包括睡眠环境不舒适的温度、光线、声音不适;病理因素有发热性惊厥、低钙血症、脑部疾病如颅内感染、癫痫等;应对时一般先侧卧防窒息等,持续超5分钟等异常需及时送医,家长要观察、营造好环境、定期体检保障婴儿健康。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婴儿睡觉惊厥
(一)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婴儿的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的抑制功能尚未完全建立。例如,在睡眠过程中,一些轻微的刺激,像外界的声音、光线变化等,都可能导致神经冲动传导不稳定,从而引发惊厥。新生儿大脑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还未完全成熟,神经髓鞘化也不完善,这使得神经信号容易出现异常放电,约有2-3%的足月儿和4-6%的早产儿会在睡眠中出现良性的自限性惊厥,多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
(二)大脑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不平衡
婴儿体内的大脑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等)相对较多,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相对较少。在睡眠状态下,这种不平衡可能被打破,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发惊厥。一般来说,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抑制性递质逐渐增多,这种惊厥的发生率会逐渐降低。通常在出生后3-4个月内,婴儿的这种神经递质失衡情况较为明显,更容易在睡眠中出现惊厥表现。
二、环境因素导致的婴儿睡觉惊厥
(一)睡眠环境不舒适
1.温度不适:婴儿睡眠时的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起惊厥。如果室温过高,婴儿会感觉燥热,出汗增多,身体的不适可能引发惊厥;而室温过低,婴儿受冷刺激,也可能导致肌肉不自主收缩,出现惊厥。一般婴儿睡眠适宜的室温在22-25℃之间,当室温偏离这个范围时,就容易因环境温度不适而出现睡觉惊厥。
2.光线过强:夜间睡眠环境中如果光线过强,即使是在睡眠状态下,婴儿的视网膜也会接收到光线刺激,这种刺激可能通过神经传导影响大脑,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例如,夜间有强光照射进婴儿的房间,就可能诱发婴儿睡觉惊厥。
3.声音嘈杂:外界的嘈杂声音会干扰婴儿的睡眠,使婴儿处于应激状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升高,从而容易出现惊厥。比如周围突然有较大的声响,像关门声、装修声等,都可能导致婴儿睡觉惊厥。
三、病理因素导致的婴儿睡觉惊厥
(一)发热性惊厥
当婴儿因感染等原因出现发热时,在睡眠中也可能发生惊厥。这是因为发热会使婴儿的大脑代谢率增高,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同时发热还可能导致脑部的血管扩张、血流改变等,从而诱发惊厥。据统计,约有3-4%的婴儿在发热性疾病初期,体温在38℃以上时就可能出现热性惊厥,尤其是6个月-5岁的儿童较为常见,但婴儿期也可能发生,多与婴儿的体温调节和神经系统对发热的易感性有关。
(二)低钙血症
婴儿体内血钙水平过低时,会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引起惊厥。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婴儿,因为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当婴儿体内血钙浓度低于1.75-1.88mmol/L时,就容易出现手足抽搐、惊厥等症状,多在睡眠中发作。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母亲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或者婴儿自身维生素D合成不足,就可能发生低钙血症导致睡觉惊厥。
(三)脑部疾病
1.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颅内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感染会引起脑膜和脑实质的炎症反应,导致颅内压升高、神经元受损等,从而引发惊厥。婴儿患颅内感染时,除了睡觉惊厥外,还可能伴有发热、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例如,细菌性脑膜炎在婴儿中的发病率虽有下降,但仍需警惕,病原体感染后炎症刺激大脑神经元,容易出现异常放电导致惊厥。
2.癫痫:婴儿期也可能发生癫痫,在睡眠中表现为惊厥发作。癫痫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如果婴儿有癫痫家族史,或者出生时有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脑损伤病史,就更容易在睡眠中出现癫痫发作导致的惊厥。癫痫引起的惊厥发作形式多样,可能是局部的肌肉抽搐,也可能是全身性的抽搐。
四、应对与处理建议
(一)一般处理
当婴儿睡觉惊厥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将婴儿侧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然后观察惊厥的持续时间、表现等。如果惊厥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2分钟),可以先等待惊厥自行停止。同时,要迅速检查婴儿的周围环境,去除可能的不良刺激因素,如调整室温、关闭强光、降低噪音等。
(二)及时就医
如果惊厥持续时间较长(超过5分钟),或者频繁发作,或者伴有发热、意识不清、口唇发绀等其他异常表现,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如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包括血钙、血糖等)、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惊厥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如果是低钙血症引起的,会给予补充钙剂等治疗;如果是颅内感染引起的,会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对于婴儿睡觉惊厥的情况,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睡眠情况和整体健康状况,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定期带婴儿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处理,以保障婴儿的健康成长。同时,要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因不当的处理方式给婴儿带来额外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