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部水肿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有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妊娠;病理性因素涉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力衰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等,不同因素导致脚踝部水肿的机制和表现各有特点。
一、生理性因素
(一)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对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由于重力作用,下肢静脉回流会受到一定影响。脚踝部的血管、淋巴管等循环系统需要将血液和淋巴液回流至心脏及淋巴循环系统,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会使静脉血液回流阻力增加,淋巴液回流也可能受阻,从而导致脚踝部水肿。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持续站立6小时以上的人群,脚踝部水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活动量较少的人群。
对于儿童来说,长时间奔跑玩耍等也可能导致脚踝部暂时性水肿,这是因为儿童的血液循环系统还在发育中,长时间的肢体活动影响了局部血液和淋巴液的正常循环。
(二)妊娠
女性在妊娠中晚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如雌激素水平升高,会引起水钠潴留。同时,增大的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导致脚踝部水肿。一般在妊娠后期较为常见,这是一种生理性的适应过程,但也需要密切观察水肿的程度等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
尤其是右心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体循环淤血。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系统,导致静脉压升高,使得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脚踝部水肿。同时,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伴有钠水潴留,进一步加重水肿。例如,临床研究表明,约70%-80%的右心衰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包括脚踝部水肿。
对于儿童心力衰竭患者,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因素有关,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引起脚踝部水肿,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来缓解水肿情况。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内形成血栓会阻塞静脉血管,使静脉回流受阻。当下肢静脉血栓累及脚踝部相关静脉时,就会出现脚踝部水肿,同时可能伴有疼痛、皮肤温度升高、静脉血管明显曲张等表现。例如,超声检查是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可以清晰看到血栓的部位和范围。
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从而导致脚踝部水肿,需要特别注意预防,如适当活动下肢等。
(二)肾脏疾病
肾炎:
各种肾炎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会导致肾脏的滤过功能下降,水钠潴留。同时,蛋白尿的丢失会使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更容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脚踝部水肿。一般晨起时可能眼睑也会有水肿,随后逐渐发展到脚踝部等部位。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约90%会出现水肿,其中脚踝部水肿是常见表现之一。
儿童肾炎患者,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多有前期链球菌感染病史,然后出现水肿等表现,需要及时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肾病综合征:
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特征之一,大量丢失白蛋白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引起全身性水肿,脚踝部水肿是常见症状。同时,肾病综合征患者往往存在高胆固醇血症等代谢紊乱情况。临床统计显示,肾病综合征患者几乎都会出现水肿,脚踝部水肿较为明显。
(三)肝脏疾病
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白蛋白合成减少,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同时,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水肿,包括脚踝部水肿。此外,肝硬化患者还可能伴有腹水等表现。例如,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约70%-8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
对于儿童肝硬化患者,多与先天性胆道畸形、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并缓解水肿症状。
(四)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导致水钠潴留。患者会出现黏液性水肿,表现为脚踝部等部位的非凹陷性水肿,同时还可能伴有怕冷、乏力、皮肤干燥等全身症状。例如,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是其特征性表现。
儿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要早期发现和治疗,脚踝部水肿也是其临床表现之一。
(五)其他
营养不良:
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会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水肿。脚踝部是常见的水肿部位之一,同时还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营养不良表现。例如,一些贫困地区或长期节食的人群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儿童营养不良导致的脚踝部水肿,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来改善水肿状况。
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脚踝部水肿的副作用,如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它可能通过扩张血管等作用导致外周水肿,包括脚踝部水肿。如果正在服用这类药物且出现脚踝部水肿,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调整药物。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药物副作用引起的脚踝部水肿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用药时更要谨慎,因为儿童对药物副作用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