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尿失禁是中老年人不能自主控制排尿致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症状,分为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尿失禁。发病与生理(盆底肌衰退、膀胱及尿道功能变化)、疾病(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评估,非药物治疗包括盆底肌训练、膀胱训练、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依类型用药,严重时可手术治疗。女性、男性中老年人及合并其他疾病者有不同温馨提示。
一、定义与分类
中老年人尿失禁是指中老年人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的一种症状。常见分类有以下几种:
压力性尿失禁: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等)出现不自主的尿液流出。多见于经产妇、绝经后女性等,与盆底肌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有关,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盆底支持组织退化,更容易发生。
急迫性尿失禁:有强烈的排尿欲望,随后立即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常与膀胱过度活动症相关,中老年人可能因膀胱肌肉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引发急迫性尿失禁。
混合性尿失禁:同时存在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表现。
二、发病原因
生理因素
盆底肌功能衰退:中老年人盆底肌肉、韧带等支持结构逐渐退变,弹性和力量下降,对尿道和膀胱的支撑作用减弱,导致尿失禁发生。例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加速盆底组织的萎缩和退变,加重盆底肌功能衰退。
膀胱功能改变:随着年龄增长,膀胱肌肉的顺应性降低,储尿功能减退,同时膀胱逼尿肌可能出现不自主收缩,影响正常的排尿控制。
尿道结构和功能变化:尿道黏膜变薄,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使得尿道关闭压降低,容易出现尿液泄漏。
疾病因素
泌尿系统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多见于男性中老年人),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长期的排尿不畅可引起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进而出现尿失禁;泌尿系统感染也可能刺激膀胱,导致急迫性尿失禁等情况。
神经系统疾病:像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神经系统对排尿反射的调控,导致排尿控制障碍,引发尿失禁。
其他因素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等可能会影响排尿功能,导致中老年人出现尿失禁。例如,利尿剂会增加尿液生成,使排尿次数增多,增加尿失禁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中老年人尿失禁的危险因素。肥胖会增加腹压,对盆底造成更大压力,加重盆底肌损伤;吸烟可能影响盆底血供,不利于盆底组织健康。
三、诊断与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中老年人尿失禁的发生情况,包括尿失禁的类型、诱发因素、发生频率、严重程度等,同时了解既往病史、手术史、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是否有前列腺疾病病史、是否接受过盆腔手术等。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泌尿系统、盆底组织等。例如,检查外阴、阴道情况,评估盆底肌的张力等;检查前列腺情况(针对男性)。
辅助检查
尿流动力学检查:通过测定膀胱压力、尿道压力等,评估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有助于明确尿失禁的类型和发病机制。
尿常规检查:了解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排除感染因素导致的尿失禁。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泌尿系统的结构,如膀胱、前列腺等的形态和功能,辅助诊断相关疾病。
四、治疗与管理
非药物治疗
盆底肌训练:中老年人可以进行凯格尔运动,即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5-30分钟,每天3-4次。长期坚持盆底肌训练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尿失禁症状。对于绝经后女性,还可以结合雌激素局部应用等辅助改善盆底组织状态。
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等方法,训练膀胱的储尿功能。例如,开始时每1-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延长到每2-3小时排尿一次,帮助中老年人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中老年人避免吸烟、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保持健康体重。对于肥胖的中老年人,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减轻盆底压力。
药物治疗:根据尿失禁的类型使用相应药物。例如,对于急迫性尿失禁,可能会使用M受体阻滞剂,如托特罗定等,通过阻断膀胱M受体,抑制膀胱逼尿肌过度收缩;对于压力性尿失禁,还可能使用雌激素等药物,但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压力性尿失禁等情况,在合适的中老年人中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等,但手术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女性中老年人:绝经后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同时,坚持盆底肌训练,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关注盆底组织健康状况。在使用雌激素相关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生指导,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男性中老年人:关注前列腺健康,定期进行前列腺检查。如果出现排尿异常等情况,及时就医。在进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整体健康状况,如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合并其他疾病的中老年人:如果中老年人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尿失禁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和相互作用。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可能会影响神经和血管功能,进而影响排尿控制;心脏病患者在使用某些可能影响排尿的药物时要谨慎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