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韧带拉伤是因外力致手腕韧带超出耐受范围损伤,常见运动损伤与日常意外为因,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急性期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恢复期分阶段康复训练,运动前准备和日常防护可预防。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手腕由多块骨头、韧带等结构组成,韧带起到稳定关节的作用。手腕韧带拉伤是指手腕部的韧带由于过度拉伸、扭转等外力作用,超出了其正常的耐受范围,导致韧带纤维部分损伤甚至完全断裂的情况。从解剖学角度看,手腕的韧带包括腕掌侧韧带、腕背侧韧带等,不同部位的韧带在手腕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受到不当外力时就容易引发拉伤。
二、常见病因
1.运动损伤
年龄因素:对于青少年运动员,骨骼肌肉系统还在发育阶段,手腕韧带相对较为薄弱,在进行篮球、排球等需要频繁手腕活动的运动时,更容易发生韧带拉伤。而中老年运动员由于韧带弹性和韧性下降,也可能因运动中的突然扭转等动作导致韧带拉伤。
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运动参与程度和运动强度上可能有差异,但在手腕韧带拉伤的发生上,性别本身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女性在一些需要精细手腕动作的运动中,若动作不当也易出现韧带拉伤。例如女性打羽毛球时,挥拍动作若发力不正确,可能导致手腕韧带拉伤。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需要手腕频繁用力活动的职业,如装配工人、键盘录入员等,手腕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随着时间推移,韧带的柔韧性和耐受力下降,在突然的外力作用下更易拉伤。
2.日常意外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在日常玩耍、奔跑过程中,若发生手腕的扭伤等情况,由于其手腕韧带相对较弱,容易出现韧带拉伤。老年人由于平衡能力下降,在行走时不慎滑倒,手部撑地等动作也可能导致手腕韧带拉伤。
特殊人群风险: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骨骼强度下降,手腕部受力时韧带承受的应力相对更大,更容易发生韧带拉伤。而对于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其手腕关节的韧带本身可能已经受到炎症影响,结构和功能有所异常,此时即使是轻微的外力也可能引发韧带拉伤。
三、症状表现
1.疼痛:受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疼痛程度因韧带拉伤的严重程度而异,轻度拉伤可能是隐痛,而重度拉伤则为剧烈疼痛,且在手腕活动时疼痛会加剧。例如手腕韧带拉伤后,患者在尝试屈伸手腕或旋转手腕时,疼痛会明显加重。
2.肿胀:受伤的手腕部位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韧带拉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导致。肿胀程度可从轻微的局部隆起到明显的肿胀变形不等。
3.活动受限:手腕的正常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患者可能无法顺利进行手腕的屈伸、旋转等动作,因为疼痛和韧带的损伤会阻碍手腕的正常运动。比如患者难以完成握拳、伸手抓物等动作。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手腕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按压受伤部位来判断疼痛的具体位置,检查手腕的活动度,通过一些特定的动作测试来评估韧带的稳定性等。例如进行手腕的应力试验,来判断韧带是否存在松弛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除手腕骨折等情况,因为骨折和韧带拉伤可能同时存在。X线可以清晰显示手腕部骨骼的情况,如果有骨折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韧带拉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能够清晰地显示韧带的损伤情况,包括韧带是部分损伤还是完全断裂,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等。通过MRI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手腕韧带拉伤的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治疗与康复
1.急性期处理
休息:在手腕韧带拉伤的急性期,首先要让手腕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继续使用受伤的手腕进行活动,防止韧带损伤进一步加重。例如患者应减少手腕的屈伸、旋转等动作,必要时可以使用手腕支具等固定装置来限制手腕活动。
冰敷:在受伤后的72小时内,可以进行冰敷,一般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冰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将冰袋敷在皮肤上,可使用毛巾等隔开,防止冻伤皮肤。
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手腕进行加压包扎,有助于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加压消肿的效果。
2.恢复期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受伤后1-2周):在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手腕活动度训练,如缓慢地进行手腕的屈伸、旋转等小范围的运动,但要避免引起疼痛的动作。同时可以进行一些手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以保持肌肉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
中期康复(受伤后2-6周):逐渐增加手腕活动度的训练范围,同时可以进行一些助力下的手腕运动,比如借助健侧手帮助受伤手腕进行屈伸、旋转等动作。还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轻量的力量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手腕的抗阻训练,但要注意力量不宜过大,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后期康复(受伤6周以后):当手腕的疼痛基本消失,活动度接近正常时,可以进行更接近正常活动的训练,如进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训练,如抓握不同大小和质地的物体等,逐渐恢复手腕的正常功能。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功能性的训练,如进行手腕的平衡训练等,提高手腕在日常活动中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六、预防措施
1.运动前准备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在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热身时间一般不少于10-15分钟,可以进行手腕的旋转、屈伸等活动,让手腕的韧带、肌肉等组织提前进入兴奋状态,提高柔韧性和耐受力。中老年人运动前的热身也很重要,且热身活动要相对温和一些,避免过度剧烈的活动导致损伤。
性别与生活方式: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进行需要手腕参与的运动前,都要做好手腕的准备活动。对于长期从事手腕用力工作的人群,工作间隙要定时进行手腕的放松活动,如做一些手腕的屈伸、旋转等简单动作,缓解手腕韧带的紧张状态。例如键盘录入员每工作1小时左右,就可以停下工作,活动手腕2-3分钟。
2.日常防护
特殊人群注意:老年人要注意改善居住环境,确保地面干燥、平整,避免滑倒等意外发生。对于患有相关疾病的人群,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手腕,避免受到外伤。儿童在玩耍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进行危险的手腕扭转等活动,家长要给予适当的监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