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发的骨骼系统慢性疾病,具体治疗方法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局部制动与固定、手术治疗等。

1.抗结核药物治疗
遵循“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原则,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乙胺丁醇。异烟肼可穿透骨骼抑制结核菌生长,利福平通过抑制细菌RNA合成发挥杀菌作用,二者联用可增强疗效。吡嗪酰胺在酸性环境中活性强,乙胺丁醇则用于预防耐药性。注意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肝功能及尿酸水平,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
2.局部制动与固定
对脊椎结核患者需绝对卧床,使用硬板床并佩戴支具保护;四肢关节结核可采用石膏固定或牵引治疗,制动时间一般为2-3个月,期间需定期复查评估病灶稳定性,预防压疮及肌肉萎缩。
3.手术治疗
当存在巨大脓肿、严重骨质破坏或神经压迫时,需行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术或关节成形术。手术可清除坏死组织、稳定脊柱或关节结构,术前需进行4-6周抗结核治疗以控制活动性感染,术后仍需完成全程药物治疗。
治疗期间需保持环境通风,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家庭成员应进行结核筛查,必要时接受预防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