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样,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排空延迟等有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主要因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引起;胃癌、结直肠癌等肿瘤会破坏血管引发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由严重应激所致;血管畸形可致间断或持续出血;Mallory-Weiss综合征因剧烈呕吐致食管贲门黏膜撕裂出血。
一、消化道溃疡相关病因
(一)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约90%-95%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Hp可通过破坏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引起高胃酸分泌等机制导致溃疡形成,进而引起出血。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也是重要病因,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从而引发溃疡及出血。对于儿童群体,若有长期不合理使用NSAIDs史且出现消化道不适,需警惕溃疡出血可能。
(二)胃溃疡
Hp感染同样是胃溃疡的常见病因,约70%-80%的胃溃疡与Hp感染相关。另外,胃溃疡的发生还与胃排空延迟等因素有关,胃排空延迟可导致胆汁、胰液等反流进入胃内,损伤胃黏膜。在老年人群中,胃溃疡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与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以及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需长期服用NSAIDs等药物)有关。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相关病因
(一)肝硬化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最常见病因,如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等。肝硬化时门静脉高压,使得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迂曲扩张,当血管破裂时就会引起大量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且病情凶险。对于有乙肝病史、长期饮酒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出现消化道出血时要高度怀疑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在儿童中,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病导致的肝硬化也可能引发此类情况,但相对少见。
三、消化道肿瘤相关病因
(一)胃癌
胃癌是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表面常发生坏死、溃疡,容易导致出血。早期胃癌可能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呕血、黑便等表现。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有消化不良、黑便等报警症状且有胃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警惕胃癌出血可能。
(二)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也可导致消化道出血,肿瘤生长过程中会破坏肠道血管,引起出血,表现为便血,可为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等。长期的溃疡性结肠炎等癌前病变也可能进展为结直肠癌,从而引发出血。在中老年人群中,结直肠癌出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对于年轻人群,若有结直肠息肉病史等,也需密切监测,防止息肉恶变导致出血。
四、其他病因
(一)急性胃黏膜病变
严重应激状态下易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如大面积烧伤(Curling溃疡)、颅脑外伤(Cushing溃疡)等。在危重患者中,由于应激反应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黏液分泌减少,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起出血。对于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需密切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征象,因为此类情况一旦发生会加重病情。
(二)血管畸形
肠道血管畸形也是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之一,包括毛细血管扩张症、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畸形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出血可为间断性或持续性,诊断相对困难,常需借助内镜、血管造影等检查手段明确。老年人血管退变等因素可能增加血管畸形导致出血的风险。
(三)Mallory-Weiss综合征
剧烈呕吐等导致腹内压突然增高的情况可引起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从而导致出血,常见于大量饮酒后剧烈呕吐的患者。这类患者通常有明确的剧烈呕吐诱因,出血多为呕血,量可多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