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可致呕血与黑便,出血部位、量、速度等影响呕血颜色,超50ml上消化道出血可现黑便,下消化道出血量大时也可有相应血便;急性大量失血致周围循环衰竭,儿童症状出现更迅速明显,老年代偿差且易并心脑血管并发症;急性大量出血后有贫血及血象变化,儿童贫血影响生长发育,老年造血功能减退且贫血纠正难;部分患者消化道出血后可低热,儿童需与感染性发热鉴别,老年要警惕合并其他部位感染。
对于儿童,消化道出血导致的呕血和黑便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的耐受能力较差,出血量相对成人可能更容易出现严重后果,比如婴儿可能因为消化道出血出现哭闹不安、拒食等表现,同时观察黑便的性状和频率对于判断出血情况很重要。老年患者消化道出血时,呕血和黑便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因为老年人的机体反应相对迟钝,可能出血量已经较多时才出现较为明显的呕血和黑便,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会影响对出血情况的判断。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大量失血时,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可导致周围循环衰竭。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黑矇或晕厥等表现。随着出血量的进一步增加,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休克表现。休克早期,机体可通过代偿机制,如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等,来维持血压,但如果失血过多,代偿失调,就会出现休克的典型表现,如血压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尿量减少等。
儿童发生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时,由于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和代偿机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症状可能出现得更迅速和明显,比如婴儿可能很快出现精神萎靡、皮肤苍白、脉搏细速等表现,需要及时进行液体复苏等抢救措施。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心血管系统的退行性变,发生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时,其代偿能力较差,血压下降可能更为明显,而且容易合并心脑血管的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所以对于老年消化道出血患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时要更加积极地进行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
贫血和血象变化
急性大量出血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浓度可能无明显变化,随着出血停止,组织液渗入血管内,血液被稀释,一般在出血后3-4小时以上才出现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同时,出血后骨髓会出现代偿性增生,表现为网织红细胞增多,一般出血后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开始升高,4-7天达到高峰,可增至5%-15%,以后逐渐降至正常。白细胞计数也会在出血后暂时升高,一般可达(10-20)×10/L,血止后2-3天恢复正常。
儿童贫血时,除了面色苍白等一般表现外,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会影响各器官的发育和功能。所以对于儿童消化道出血导致的贫血,需要密切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及时进行纠正。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贫血,消化道出血会加重贫血,而且老年患者的造血功能相对减退,贫血纠正可能相对困难,同时要注意老年患者在贫血状态下心脑血管的灌注情况,避免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发热
消化道出血后,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发热的机制可能与血容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另外,出血后血液分解产物被吸收,也可能引起发热。
儿童消化道出血后出现发热时,需要与感染性发热相鉴别,因为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感染的征象,如咳嗽、流涕、腹痛等伴随症状,以便准确判断发热原因。老年患者消化道出血后发热时,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反应性较低,需要仔细评估发热的原因,除了考虑消化道出血本身引起的发热外,还要警惕是否合并有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其他部位的感染,因为老年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