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病理性眼压增高为主要危险因素的疾病,症状有急性发作时眼痛头痛等及慢性时视野缺损等,检查有眼压、眼底、视野检查等,治疗有药物和手术,预防要定期检查等;白内障是晶状体变性混浊致视力下降的退行性改变,症状是进行性视力下降等,检查有视力和裂隙灯检查等,治疗有药物和手术,预防要防晒、控全身病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眼内房水引流通道受阻,导致房水积聚,眼压升高,进而压迫视神经,影响视神经的血液供应,逐渐损害视神经。
白内障:是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改变。晶状体由蛋白质组成,各种原因引起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从而影响光线进入眼内到达视网膜,导致视力下降。
二、症状表现
青光眼:
急性发作时,患者可出现眼痛、头痛、视力急剧下降,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眼压明显升高,眼部充血。
慢性青光眼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视野逐渐缺损,比如周边视野首先受损,然后逐渐影响中心视野,晚期可导致失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青光眼可能出现眼球增大等表现。
白内障:主要症状是进行性视力下降,患者感觉视物逐渐模糊,可能出现单眼复视或多视、眩光等症状,一般不会有眼痛、头痛等症状,眼部外观通常无明显改变,不同年龄的白内障患者,儿童白内障可能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
三、眼部检查差异
青光眼:
眼压测量:青光眼患者眼压超出正常范围(正常眼压一般为10~21mmHg),可通过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或压平眼压计测量等。
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杯盘比增大等视神经损害表现,视盘可能出现色泽改变、神经纤维层缺损等。
视野检查: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依据,可发现典型的青光眼视野缺损,如旁中心暗点、弓形暗点等。
白内障:
视力检查: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通过视力表可检测出视力低于正常。
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的混浊情况,明确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等。
四、治疗方法
青光眼:
药物治疗:使用降眼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等)、前列腺素衍生物(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等)等,通过减少房水生成或促进房水引流来降低眼压。
手术治疗:根据病情可选择周边虹膜切除术、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等,通过手术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降低眼压。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选择需考虑其眼部发育等情况,儿童青光眼手术需更谨慎评估。
白内障:
药物治疗:早期白内障可使用一些抑制晶状体混浊进展的药物,如吡诺克辛钠滴眼液等,但药物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发展,并不能根治白内障。
手术治疗: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通过手术将混浊的晶状体摘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恢复视力。不同年龄患者人工晶状体的选择需考虑其用眼需求等,儿童白内障手术还需考虑术后视功能的发育等问题。
五、预防要点
青光眼: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建议定期测量眼压、检查眼底和视野。
避免长时间在暗环境中停留,因为在暗环境中瞳孔散大,可能影响房水引流,导致眼压升高。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合理控制血压、血糖等,因为这些因素也可能与青光眼的发生发展有关。
白内障:
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紫外线过度照射,外出时可佩戴太阳镜。
积极控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可促进白内障的形成。
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密切观察眼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