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出血部位、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脑出血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常见病因有高血压等,表现为活动中起病的头痛、呕吐等,CT可见高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表面血管破裂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等,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等,CT可见脑沟等高密度影,预后因情况而异,动脉瘤引起的及时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再出血风险高。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等,血液主要积聚在蛛网膜下腔这个潜在的腔隙中。
病因差异
脑出血: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等,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这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在中老年人群中因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较为多见,尤其是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
脑血管畸形:如脑动静脉畸形等,多见于青少年,由于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
血液病:像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由于凝血功能异常,也可能引发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50%-85%,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动脉分叉处,多见于30-60岁人群,女性相对多见,动脉瘤破裂是突然发生的,在情绪激动、用力等情况下容易诱发。
脑血管畸形:如海绵状血管瘤等,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之一,发病年龄相对较轻。
其他:如Moyamoya病(烟雾病)、颅内肿瘤卒中、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但相对少见。
临床表现差异
脑出血:
一般表现:多在活动中起病,如突然出现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头痛常为剧烈头痛,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意识障碍的程度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关,出血量较大时可迅速出现昏迷。
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特点:基底节区出血可出现三偏综合征,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脑桥出血病情往往较凶险,可出现交叉性瘫痪、高热、呼吸不规则等;小脑出血可出现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等,大量小脑出血可压迫脑干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蛛网膜下腔出血:
典型表现:突发剧烈头痛,难以忍受,呈炸裂样或刀割样,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可短暂意识模糊,重者迅速昏迷。还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等,这是因为血液刺激脑膜引起的。部分患者可出现眼部症状,如玻璃体下片状出血等。
影像学表现差异
脑出血:头部CT是诊断脑出血的重要检查方法,发病后即可显示圆形或椭圆形均匀高密度影,边界清楚,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的不同,CT表现有所差异,还可了解血肿周围有无水肿、占位效应等情况。
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部CT可见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尤其是脑底池、外侧裂池等部位。腰椎穿刺检查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依据,可发现脑脊液呈均匀血性,压力增高。
预后差异
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状态等有关。一般来说,出血量较小、出血部位非关键区域、意识状态较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能恢复较好的神经功能;而出血量较大、出血部位重要(如脑干等)、意识障碍严重的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即使存活也往往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是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若能及时治疗(如动脉瘤夹闭或栓塞等),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预后则很差。脑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治疗后预后也因病情而异,部分患者可恢复良好,而部分患者可能留有后遗症。总体来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再出血风险较高,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