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需从休息急救、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及就医检查等方面应对。发作时立即休息并含服急救药物;饮食低盐低脂多蔬果,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用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治疗;发作频繁不缓解要立即就医,就医后做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
一、休息与急救处理
1.发作时立即休息: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应立刻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坐下或卧床休息。这是因为活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增加,而休息可使心肌耗氧量减少,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例如,正在走路的心绞痛患者应立即停下脚步找地方坐下,正在劳作的患者应停止手中工作卧床休息。
2.急救药物使用:如果身边有硝酸甘油等缓解心绞痛的药物,可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但需注意,硝酸甘油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等情况。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应随身携带此类药物。
二、改善生活方式
1.饮食调整:
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心绞痛的控制。例如,减少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加工食品(如方便面等)的摄入。
低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应避免食用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可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等,有助于降低血脂,减轻心脏负担。
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例如,每天应保证摄入不少于500克的蔬菜和200-300克的水果。
2.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肌的耐受力。但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例如,刚开始可每天步行15-20分钟,随着身体适应情况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对于有病史的患者,运动前应咨询医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运动建议。
3.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加重心绞痛。饮酒过量也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应严格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三、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无禁忌证的心绞痛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服用。但有出血倾向等情况的患者应慎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在使用时需更加谨慎,要密切关注是否有出血等不良反应。
2.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常用的有美托洛尔等。但对于心率过慢(如心率低于50次/分钟)、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应避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等变化。
3.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如阿托伐他汀等。对于有高血脂的心绞痛患者尤为重要。但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出现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所以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对肝功能等的影响。
四、就医与进一步检查
1.及时就医:如果心绞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如超过15分钟),或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不缓解,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因为这种情况可能提示病情恶化,如发展为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
2.进一步检查:患者到医院后,医生可能会进行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发作时的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还可能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部位,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的患者,检查的具体安排和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在检查前需要更全面评估身体状况以耐受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