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具有心率和心律增快且绝对不齐、心电图P波消失、RR间期绝对不等、血流动力学上心输出量减少且易形成血栓等特点,不同人群有差异,老年人群发生率高且常伴基础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等,女性与特殊因素有关,有基础心脏疾病人群相互影响,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风险,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应对。
心率增快:心房颤动时心房电活动紊乱,心室率通常增快,成人患者心室率多在100~160次/分钟,部分患者心室率可更快。这是因为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室结对心房下传的冲动不能很好地调节,导致心室率不受控制地增快。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在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中,约70%的患者心室率超过100次/分钟。
心律绝对不齐:听诊时可发现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这是由于心房颤动时心房各部位电活动不同步,心室收缩的时间和强度不一致所致。例如,用听诊器听诊时能明显感觉到心跳节奏毫无规律,与正常规整的心律有明显区别。
心电图特点
P波消失:心电图上看不到正常的窦性P波,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一的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f波是心房颤动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它反映了心房无序的电活动。
RR间期绝对不等:由于心室率不规则,心电图上RR间期差异很大,没有固定的规律。这是因为心房颤动时心房激动下传至心室的时间不固定,导致心室收缩的间隔不一致。
血流动力学特点
心输出量减少: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房辅助泵作用消失,可使心输出量减少10%~30%。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输出量减少可能更为明显,进而影响重要脏器的灌注。例如,一项针对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研究发现,其心输出量较窦性心律时明显降低,导致患者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易形成血栓: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不良,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左心耳部位,由于结构特点,是血栓形成的高发部位。一旦血栓脱落,可随血液循环栓塞到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引起相应的栓塞并发症,如脑栓塞可导致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据统计,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风险约为5%,而合并瓣膜病的心房颤动患者风险更高。
不同人群的特点差异
老年人群:老年人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等。老年人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乏力、头晕,而缺乏典型的心悸症状。同时,老年人对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例如,老年人发生心房颤动后,心功能恶化的风险较年轻患者更高。
女性人群:女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可能与一些特殊因素有关,如妊娠、围绝经期等。在围绝经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在治疗上可能需要考虑激素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但总体治疗原则与男性类似,但在抗凝治疗的选择上需综合评估出血风险等。
有基础心脏疾病人群:对于合并冠心病的心房颤动患者,心肌缺血与心房颤动相互影响,可加重心肌缺血程度,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而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可进一步恶化心力衰竭,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后,心室率增快会加重心脏的前后负荷,导致心力衰竭症状加重,而心力衰竭又可能促进心房颤动的持续存在。
生活方式相关特点: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饮酒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饮酒者。此外,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如高盐、高脂饮食,也可能对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合理饮食、减轻精神压力等,对于预防和控制心房颤动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