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是由各种病原体感染肠道引发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道传染病,病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临床表现有腹泻等一般表现及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的特点,诊断靠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分析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特殊人群儿童需密切观察脱水等情况、老年人补液等需谨慎、孕妇用药要谨慎且监测胎儿情况。
一、定义
感染性腹泻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肠道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肠道传染病。
二、病因
(一)细菌感染
常见细菌有大肠杆菌(如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等)、沙门菌(如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等)、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空肠弯曲菌等,这些细菌通过污染食物、水等途径进入人体,侵袭肠道引发炎症导致腹泻。
(二)病毒感染
常见病毒包括轮状病毒(多见于婴幼儿)、诺如病毒(易在人群聚集场所传播)等,病毒侵入肠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三)寄生虫感染
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可引起阿米巴痢疾,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也会导致腹泻等肠道症状。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水样便,每日排便次数不等,少则数次,多则十余次甚至更多;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绞痛等;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因病原体不同及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一般为低热至中等度发热。
(二)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由于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感染后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腹泻可能导致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表现,需密切关注其液体平衡状态。
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感染性腹泻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病情,且因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
孕妇:感染后除自身可能出现严重腹泻相关不适外,还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如可能导致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增加。
四、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的饮食史(是否食用不洁食物、生冷食物等)、旅行史、接触史(是否接触过类似腹泻患者等)。
(二)临床表现分析
根据腹泻及伴随症状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原体类型。
(三)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
粪便病原学检查:通过粪便培养可检出病原菌,病毒检测可采用核酸检测等方法,寄生虫检测可发现相应的寄生虫或虫卵,从而明确病原体。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调整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机体恢复。
(二)对症治疗
对于脱水患者,根据脱水程度进行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三)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可选用相应敏感抗生素,但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寄生虫感染则选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感染性腹泻时,因其皮肤薄嫩、体液容量相对少等特点,更易发生脱水,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且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二)老年人
老年人感染性腹泻时,应关注其基础疾病控制情况,补液时需注意速度和量,防止加重心脏等器官负担,用药需综合考虑肝肾功能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谨慎选择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药物。
(三)孕妇
孕妇感染性腹泻需特别谨慎用药,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发生严重腹泻时需及时就医,评估对妊娠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以保障孕妇和胎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