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可从心率快慢和发生机制分类,按心率快慢分快速性(包括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缓慢性(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按发生机制分冲动形成异常(如窦性心律失常、异位心律)和冲动传导异常(如生理性传导阻滞、病理性传导阻滞),其分类对明确病情、指导治疗重要,需考虑小儿年龄特点,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心律失常并针对性处理。
按心率快慢分类
快速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儿童运动、发热、情绪激动等情况,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在婴儿期超过150次/分钟,幼儿超过130次/分钟,学龄儿童超过100次/分钟即为窦性心动过速。其发生机制与交感神经兴奋或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例如儿童患肺炎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增加10-15次/分钟,就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小儿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儿童,发作时突然起病,心率可达200-300次/分钟,婴儿可表现为拒食、呕吐、烦躁不安等,其发生多与折返机制有关。
室性心动过速:相对较少见,但病情往往较严重,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儿童,如心肌病等,心电图表现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心室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钟,可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症状。
缓慢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婴儿心率低于100次/分钟,幼儿低于80次/分钟,学龄儿童低于60次/分钟即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儿童,如睡眠状态时,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窦房结功能障碍等情况。
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一度、二度(二度Ⅰ型和二度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延长,但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和心室活动各自独立,P波与QRS波群毫无关系,心室率通常较慢,可引起心排出量减少,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疾病。
按发生机制分类
冲动形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除了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外,还包括窦性心律不齐,多见于儿童,与呼吸有关,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一般无临床意义。
异位心律:由心脏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或折返机制引起,如过早搏动(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早搏),室性早搏在儿童中并不少见,可无明显症状,也可因早搏次数多而引起心悸、胸闷等不适,可见于健康儿童,也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的儿童;还有阵发性心动过速等也属于异位心律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冲动传导异常:
生理性传导阻滞:如干扰性房室分离,常见于儿童发热、运动等情况,是由于心房和心室的激动分别由不同的起搏点控制,导致部分P波不能下传心室。
病理性传导阻滞:如上述的房室传导阻滞,多由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引起,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房室结周围组织受损等,使冲动传导受到阻碍。
小儿心律失常的分类对于明确病情、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在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分类进行针对性的评估和处理。在儿科临床中,还需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特点,因为小儿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心律失常的表现和处理也会有差异,例如婴儿对心律失常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及时的干预。同时,要注意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心律失常,对于生理性心律失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而病理性心律失常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针对病因治疗、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谨慎选择,考虑小儿的药物代谢特点等)或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如心脏起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