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预激综合征是因存在额外房室传导通路致电信号提前激动心室的心脏传导异常疾病,有无症状和有症状表现,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可药物治疗或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考虑。
一、定义
心脏预激综合征是一种心脏传导异常的疾病,是指心脏在正常的传导路径之外,存在额外的房室传导通路,称为房室旁路。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信号通过房室结传导,而预激综合征患者由于旁路的存在,电信号可以通过旁路提前激动部分心室肌,导致心室提前除极。
二、发病机制
正常心脏的电传导是从窦房结发出冲动,经房室结下传到心室。而预激综合征患者存在先天性房室旁路,使得电冲动可以不经过房室结的正常延迟传导,直接通过旁路快速传到心室,引起心室提前激动。这种异常的传导通路可能在胚胎发育时期形成。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者: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2.有症状者
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症状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可突然感到心悸、胸闷、头晕等,发作时心率可达到150-250次/分钟,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甚至数天。
心力衰竭:长期频繁发作心动过速的患者,可能会导致心脏扩大,进而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
晕厥:少数患者可能因严重的心动过速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晕厥。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预激综合征的重要手段。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缩短(<0.12秒),QRS波群增宽(>0.12秒),QRS波群起始部有预激波(delta波)。根据delta波的不同形态,还可分为不同的预激综合征类型,如A型预激(delta波和QRS波群在V1导联向上,V5、V6导联向上)、B型预激(delta波在V1导联向下,V5、V6导联向上)等。
2.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记录患者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间歇性发作的预激综合征,对于无症状但有潜在风险的患者有重要意义。
3.电生理检查: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诊断不明确时,可进行电生理检查。通过在心脏内插入电极导管,发放电刺激,明确旁路的位置、数量以及电生理特性,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五、治疗
1.无症状患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有症状患者
药物治疗:发作心动过速时,可选用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等药物终止心动过速发作。但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预激综合征。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根治预激综合征的主要方法。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导入心脏,破坏异常的房室旁路,达到治愈的目的。该方法创伤小,成功率高,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术得到根治。
六、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儿童患预激综合征时,若出现心动过速等症状,由于儿童的心脏功能和耐受力与成人不同,需要更加谨慎评估病情。在治疗方面,药物选择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儿童中的应用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确保手术安全。
2.老年人:老年人患预激综合征时,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对于导管射频消融术,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3.女性: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患预激综合征时,需要考虑妊娠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以及治疗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母亲的病情和胎儿的安全。
4.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基础病史的预激综合征患者,治疗时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以及预激综合征相关症状的处理。例如,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在治疗心动过速时,要同时兼顾心力衰竭的治疗,避免加重心力衰竭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