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心脏本身因素(如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全身性因素(如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以及其他因素(如药物影响、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心脏本身因素中不同疾病影响心肌供血、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全身性因素里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失调会干扰心脏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其他因素中药物、精神、遗传等也可通过不同机制促使心律失常发生。
一、心脏本身的因素
1.冠心病
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时,心肌供血不足,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例如,心肌缺血缺氧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冠心病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因此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也相对增加。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细胞会发生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进而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室腔变小,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也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年人群中也有心肌病导致心律失常的情况出现。
3.先天性心脏病
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会使心脏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心脏负荷增加,长期可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引发心律失常。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存在使得儿童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二、全身性因素
1.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血钾浓度降低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导致心肌兴奋性增高、自律性增强等,从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长期腹泻、呕吐的患者,或应用排钾利尿剂的患者,容易出现低钾血症,进而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等原因,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相关的心律失常。
高钾血症:血钾浓度过高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会先升高后降低,严重时可导致心脏传导阻滞、心跳骤停等严重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钾减少,或大量输入库存血等情况都可能引起高钾血症,从而引发心律失常。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是高钾血症相关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
2.内分泌失调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会使机体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容易出现房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中青年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心律失常较为常见。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机体代谢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可导致心律失常,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使用不当可能会诱发新的心律失常(如普罗帕酮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加重);一些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如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抗抑郁药物等。在儿童用药时,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差异较大,更需注意药物导致心律失常的风险。例如,儿童使用某些抗感染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因为儿童心脏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更高。
2.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过度疲劳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的中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长期精神应激状态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从而影响心脏的节律。
3.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如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与基因突变有关,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家族中有相关心律失常病史的人群,其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可能增加。例如,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由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心脏电生理异常,容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