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囊肿是含液体的良性甲状腺结节,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晰无回声区,病因与碘摄入异常、甲状腺炎症等有关,多数无症状,较大时可有压迫症状,靠超声等诊断,小无症状可随访,大或恶变可穿刺抽液或手术;甲状腺结节分良恶性,良性女性、育龄期等易患,恶性儿童时期出现恶性概率高,良性小无症状定期复查,大或有症状可手术,恶性需手术等治疗,特殊人群儿童、妊娠期、老年人甲状腺结节治疗各有考量。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细胞异常增生后在甲状腺组织中出现的团块,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结节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等,恶性结节主要是甲状腺癌。
影像学表现差异
甲状腺囊肿: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即内部透声好,呈黑色暗区,周围有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囊壁。
甲状腺结节:超声等检查时,可为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低回声结节相对恶性可能性稍大,等回声和高回声结节良性可能性相对较高,但仅通过回声等表现不能确诊良恶性,还需结合其他特征如结节形态、纵横比、有无钙化等综合判断。
病因方面
甲状腺囊肿:可能与碘摄入异常(如长期缺碘或碘摄入过多)、甲状腺炎症(亚急性甲状腺炎等恢复期可能形成囊肿)、甲状腺退行性变等有关。例如,长期缺碘会导致甲状腺代偿性增生,之后可能出现囊性变形成囊肿。
甲状腺结节:
年龄与性别: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甲状腺结节,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儿童时期出现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压力过大、精神紧张的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率可能增加。过度摄入致甲状腺肿物质(如某些食物中的硫氰酸盐等)也可能诱发甲状腺结节。
病史:有头颈部放射史的人群,患甲状腺结节尤其是恶性结节的风险明显升高;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如桥本甲状腺炎等,也容易出现甲状腺结节。
临床表现区别
甲状腺囊肿:多数甲状腺囊肿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如果囊肿较大,可能会出现颈部压迫症状,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若囊肿合并出血,可能短期内迅速增大,伴有疼痛。
甲状腺结节:
良性结节:较小的良性结节多无明显症状,较大的良性结节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症状,如压迫气管引起咳嗽、气促等,压迫食管引起吞咽不适等。
恶性结节: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结节质地变硬、固定,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还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侵犯周围组织的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甲状腺囊肿: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初步诊断,若需进一步明确,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若抽出液体,结合相关检查可辅助诊断。
甲状腺结节:除超声外,还可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核素扫描、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了解甲状腺的功能状态,甲状腺核素扫描可判断结节是冷结节、温结节还是热结节,冷结节恶性可能性相对大,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较准确的方法。
治疗原则
甲状腺囊肿:较小且无症状的囊肿可定期随访观察;若囊肿较大出现压迫症状或怀疑有恶变可能,可考虑穿刺抽液或手术治疗。
甲状腺结节:
良性结节:如果结节较小且甲状腺功能正常,定期复查超声等;若结节较大有压迫症状或影响美观等,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因缺碘引起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等良性结节,补充碘剂可能有一定帮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恶性结节: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根据病情还可能辅助放射性碘治疗、内分泌治疗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甲状腺结节需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相对高,一旦发现应尽早评估,密切随访;妊娠期女性发现甲状腺结节,需考虑妊娠对甲状腺功能及结节的影响,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和结节变化,治疗需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老年人甲状腺结节也要关注其身体状况,手术等治疗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整体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