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性房性早搏是起源于心房、发作频率低的早搏,24小时内少于30次或每分钟少于5次。其发生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受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过量饮酒等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影响。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一般人群调整生活方式即可,儿童要关注诱因与心理,老年人需关注基础病并注意生活细节。
发生机制
正常心脏的电活动传导是从窦房结开始,依次传导至心房、房室结、心室等部位。当心房内存在某些异常因素时,比如心肌受到轻微刺激(可能是由于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过量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因素引起),就会使心房的某一个异位起搏点提前产生电冲动,从而引发房性早搏。
相关影响因素及人群特点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偶发性房性早搏,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因过度疲劳等情况发生,中老年人也可能因心脏功能生理性减退等原因出现。例如,青少年如果近期学习压力大、熬夜等,可能会出现偶发性房性早搏;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有一定改变,也可能出现偶发的房性早搏,但多数情况下不伴有严重的心脏疾病。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女在偶发性房性早搏的发生率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可能因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其发生概率。比如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原因,可能相对更容易受一些生活因素影响而出现偶发性房性早搏。
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劳累: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状态时,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引发偶发性房性早搏。例如,一些长时间加班熬夜的上班族,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精神紧张: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如面临重大考试、工作项目压力大等情况,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可能引起偶发性房性早搏。
过量饮酒、喝浓茶或咖啡:酒精、浓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具有兴奋神经和心脏的作用,过量摄入后可能刺激心脏,导致心房异位起搏点异常兴奋,引发偶发性房性早搏。
病史因素:本身没有器质性心脏疾病的人群出现偶发性房性早搏较为常见,而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的患者,如果出现偶发性房性早搏,需要密切关注,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基础疾病病情变化的一种表现,但此时首先还是以偶发为主要描述,但要结合基础病情况进一步评估。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这是诊断偶发性房性早搏最常用的方法。常规心电图可以记录到心脏的电活动情况,能够发现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其后继的QRS波群一般正常,但有时也可能因室内差异传导而出现QRS波群形态异常。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准确地统计房性早搏的发作次数、分布规律等情况,对于判断偶发性房性早搏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处理及注意事项
一般人群:如果是单纯的偶发性房性早搏,没有明显的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比如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减少或避免过量饮酒、喝浓茶及咖啡等。通过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多数偶发性房性早搏可以减少或消失。
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出现偶发性房性早搏时,首先要询问近期是否有感冒、发热等情况,因为有的儿童可能是在病毒感染后出现一过性的房性早搏。要让儿童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如果是因学习压力等心理因素导致,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适当减轻学习压力。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偶发性房性早搏时,要注意其基础心脏疾病情况。如果老年人有冠心病等基础病,即使是偶发性房性早搏,也需要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在生活方式调整上,要更加注重适度的活动,避免因为活动过少导致身体机能进一步下降,但也要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并且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早搏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