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包括肠道自身疾病(如肠道肿瘤的良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的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肠道血管畸形)、邻近组织病变累及肠道(如腹腔脓肿侵蚀肠道、妇科疾病累及肠道)、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白血病、血管性疾病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过敏性紫癜)。
一、肠道自身疾病相关原因
1.肠道肿瘤
良性肿瘤:如肠道的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随着息肉增大可能会出现表面糜烂、溃疡等情况,从而导致出血。例如,结肠息肉较为常见,在一些研究中发现,部分结肠息肉患者会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症状,其出血多为间断性的少量出血,血液与粪便混合。
恶性肿瘤:像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表面容易发生坏死、溃疡,进而引起出血。结肠癌患者的出血表现多样,可能是便血,颜色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出血量可多可少,同时还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
2.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肠道黏膜存在广泛的炎症、溃疡,炎症部位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患者多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出血程度可因病情活动程度而异,病情活动期出血相对较多,同时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尤其是儿童患者,还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
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全层,肠道黏膜出现溃疡、裂隙等病变,也会导致出血。出血一般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粪便可带血,病变累及肠道血管时可能出现较大量出血。儿童克罗恩病患者除了肠道出血表现外,还可能出现生长迟缓、营养不良等问题,因为疾病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肠道血管畸形
包括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情况,肠道内异常的血管结构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动静脉畸形,血管壁薄弱,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破裂,导致下消化道出血,出血可为间歇性,出血量不等,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复的黑便或便血。
二、邻近组织病变累及肠道相关原因
1.腹腔脓肿
腹腔内的脓肿可侵蚀周围的肠道组织,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出血。比如,阑尾周围脓肿,脓肿增大可能会穿破进入肠道,引起肠道出血,患者除了有下消化道出血症状外,还会有腹痛、发热等腹腔感染的表现,尤其是儿童患者,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关注。
2.妇科疾病
对于女性患者,一些妇科疾病也可能累及肠道导致出血。例如,异位妊娠破裂出血,血液可能流入盆腔,刺激肠道,或者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肠道时,肠道黏膜受到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影响,出现出血情况,患者可能会有下消化道出血伴随妇科相关症状,如腹痛与月经周期相关等。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肠道出血。患者可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瘀斑,同时伴有下消化道出血,出血程度不一,严重时可能出现大量便血。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其止血功能较差,出血风险相对较高,且病情可能突然加重。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可能浸润肠道等组织,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并导致出血。患者除了有贫血、发热、感染等白血病的一般表现外,还会出现下消化道出血,出血可能较为隐匿或突然发生大量出血,情况较为危急。
2.血管性疾病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全身多个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肠道内的毛细血管扩张也会导致出血。患者表现为反复的下消化道出血,出血症状可能在儿童期就开始出现,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有加重趋势。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肠道黏膜下的毛细血管受累时引起出血。儿童患者较为常见,典型表现为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痛和肾脏损害,其中腹痛可能与肠道出血有关,表现为脐周或下腹部绞痛,可伴有便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