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关因素包括心肌病变(如缺血性心肌损害、心肌炎和心肌病)、心脏负荷过重(如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其他系统疾病相关因素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其他诱发因素包含感染、心律失常、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妊娠和分娩等,这些因素均可引发心衰或导致心衰加重。
缺血性心肌损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引起心衰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收缩力下降。例如,长期的冠心病患者,心肌反复缺血缺氧,部分心肌细胞死亡,心脏整体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在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升高,患缺血性心肌病导致心衰的风险增加。
心肌炎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和青少年心衰的一个重要原因,病毒感染后引起心肌炎症,影响心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患者的心肌呈现扩张状态,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过重:高血压是导致心衰的常见因素,长期高血压使心脏的后负荷增加,左心室需要克服增高的阻力来射血,久之左心室心肌肥厚,进而发展为心腔扩大,导致心衰。在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如果血压控制不佳,更容易引发心衰。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时面临的阻力增大,也会引起左心室压力负荷过重,逐渐导致心衰。
容量负荷过重:瓣膜关闭不全可引起容量负荷过重,比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在舒张期不仅接受左心房的血液,还接受从左心室反流回左心房的血液,使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长期可导致心衰。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由于左向右分流,使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右心室逐渐扩大,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心衰。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若未及时治疗,很可能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出现心衰症状。
其他系统疾病相关因素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可引起心肌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增加心衰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50%会发生心衰,而且糖尿病导致的心衰预后往往较差。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也会影响心脏功能,甲亢时甲状腺激素过多,使心脏处于高动力状态,长期可导致心衰;甲减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容易引发心衰。
内分泌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荷,进而引起心衰。对于患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如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发病,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衰的发生。
其他诱发因素
感染: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原因,尤其是肺部感染。感染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可加重心脏的负担,同时发热、心率加快等也会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对于原本就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诱发心衰发作。在冬季等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老年心衰患者更容易因感染而病情加重。
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尤其是心室率很快的心房颤动,可使心脏的舒张期缩短,影响心室的充盈,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容易引发心衰。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心律失常是诱发心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对于心脏储备功能已经下降的患者,容易诱发心衰。比如一些原本心功能就有轻度异常的人,长时间加班、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心衰的症状。
情绪激动:情绪剧烈波动,如过度紧张、焦虑、愤怒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荷,从而诱发心衰。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情绪激动。
妊娠和分娩:妊娠和分娩期女性的心脏负担明显加重,尤其是患有心脏病的孕妇,发生心衰的风险增加。妊娠时血容量增加,心脏需要泵出更多的血液以满足母体和胎儿的需求,分娩时的用力等也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可能诱发心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