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心绞痛的原因复杂,包括生理性因素如血容量增加、激素变化、子宫增大;病理性因素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还有其他因素如贫血、精神因素等,需及时检查评估明确病因以保障母婴健康。
一、生理性因素
(一)血容量增加
孕妇在孕期血容量会逐渐增加,一般在孕32-34周达到高峰,较非孕期可增加30%-50%。血容量的增加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多,从而可能引发心绞痛。例如,相关研究表明,血容量的显著增加会改变心血管系统的负荷状态,对心脏的供血供氧平衡产生影响。
(二)激素变化
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如孕激素、雌激素水平大幅升高。这些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以及心肌的代谢等。雌激素可能会对血管产生一定的舒张作用,但在孕期激素水平的复杂变化下,可能打破原本的平衡,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
(三)子宫增大
随着孕期进展,子宫逐渐增大,向上压迫膈肌,使胸腔容积减小,肺脏受压,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增加心脏的负担,容易诱发心绞痛。尤其是孕晚期,子宫增大更为明显,这种影响也会更加显著。
二、病理性因素
(一)冠心病
1.原有基础:如果孕妇本身患有冠心病,孕期的生理变化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心肌供血不足。在孕期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等因素影响下,心肌缺血情况可能恶化,引发心绞痛。例如,有冠心病病史的孕妇,在孕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时,常可发现心肌供血不足的表现较非孕期加重。
2.脂质代谢改变:孕期脂质代谢会发生改变,血脂可能升高。血脂异常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的病变,增加心绞痛发作的风险。研究发现,孕期血脂水平的变化与冠心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血脂升高会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容易破裂,导致血管堵塞,引发心绞痛。
(二)心肌病
1.围生期心肌病:多发生在妊娠最后1个月至产后5个月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营养缺乏等因素有关。心肌病变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心绞痛。患者在孕期可能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其中心绞痛也是常见表现之一,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2.其他心肌病:如先天性心肌病等,孕妇本身存在心肌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孕期的生理变化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肌供血供氧失衡,引发心绞痛。这类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较大。
(三)心脏瓣膜病
如果孕妇患有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瓣膜的病变会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孕期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会使瓣膜病变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加剧,导致心肌缺血,引发心绞痛。例如,二尖瓣狭窄会使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影响肺循环和心脏的整体功能,在孕期这种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导致心绞痛发作。
三、其他因素
(一)贫血
孕妇在孕期容易发生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贫血会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为了满足身体各器官包括心脏的氧供需求,心脏需要加快搏动来代偿,从而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当心脏的氧供需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引发心绞痛。研究显示,中重度贫血的孕妇发生心绞痛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孕妇,通过纠正贫血治疗后,部分孕妇的心绞痛症状可得到缓解。
(二)精神因素
孕期孕妇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等精神情绪变化。精神紧张会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从而诱发心绞痛。例如,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孕妇,其心血管系统受到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可能会增加。
孕妇心绞痛的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多种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对于孕妇出现心绞痛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处理措施,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