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远端肠道的出血,常见病因有肠道肿瘤、息肉、炎症性肠病、血管病变、憩室等及其他原因,临床表现有便血、腹痛、全身症状等,诊断方法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和针对病因治疗,是需重视的临床情况,不同人群有差异,及时准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可改善预后。
一、常见病因
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血管破裂可导致出血,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细胞发生变异的几率增加,患肿瘤的风险上升。
息肉: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当息肉生长到一定程度或表面发生溃烂时可引起出血,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有家族息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炎症性肠病:像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黏膜存在炎症、溃疡,导致血管受损出血,这种情况在中青年人群中相对多见,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血管病变:比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还有肠道血管畸形,可能与先天发育等因素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憩室:结肠憩室较为常见,当憩室内的血管受到刺激等情况时可引发出血,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肠道肌层变薄,肠腔内压力变化易导致憩室形成。
其他原因:外伤导致肠道损伤可引起出血,还有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影响凝血功能也可能导致下消化道出血,比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本身凝血机制异常,更容易出现出血情况。
二、临床表现
便血:是主要表现,出血部位不同,便血特点有所差异。若出血部位在结肠、直肠,出血速度较慢且距离肛门较近时,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可伴有黏液;若出血部位在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较多时,便血可能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且可能伴有血块。
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症状,比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常伴有腹痛,多为隐痛或绞痛;肠道肿瘤引起出血时,可能会有腹部隐痛不适,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加重。
全身症状: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贫血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四肢湿冷等。老年人对贫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即使出血量不是特别大,也可能较快出现明显的全身不适症状;儿童下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较弱,贫血等全身症状出现得会比较迅速。
三、诊断方法
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饮食情况、用药情况、既往肠道疾病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一般状况,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评估贫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排查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出血;粪便隐血试验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
内镜检查:结肠镜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出血病灶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小肠镜对于空肠、回肠部位的出血诊断有帮助,包括胶囊内镜等,胶囊内镜可通过患者吞咽胶囊,随消化道蠕动拍摄肠道图像,发现病变,但对于狭窄等情况可能受限。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MRI等,可帮助了解肠道周围组织情况,发现肠道外的病变等,但对于肠道内细微病变的诊断价值相对内镜低;血管造影可用于明确出血部位,尤其是对于一些血管病变导致的出血,但属于有创检查。
四、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失血较多的患者,必要时进行输血等支持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肠道肿瘤引起,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等;炎症性肠病需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血管病变可根据情况选择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等方式处理。
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临床情况,不同人群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通过及时准确的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