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治疗需先明确病因,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明确;一般治疗包括饮食调整、休息与补液;针对病因治疗,感染性腹泻根据病原体选药,炎症性肠病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肠易激综合征对症治疗,乳糖不耐受用乳糖酶或无乳糖食品;对症治疗有止泻和调节肠道菌群;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需分别关注其补液、用药及营养等情况。
一、病因诊断
慢性腹泻的治疗首先需明确病因,常见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乳糖不耐受、药物副作用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腹泻的起病情况、病程、大便性状、伴随症状等)、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病原体检测、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如肠镜、腹部超声等)来明确病因。例如,对于怀疑感染性腹泻的患者,粪便病原体检测可帮助确定具体的致病原;对于考虑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是重要的诊断手段。
二、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根据病因调整饮食。若为乳糖不耐受,应避免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如乳制品;若为肠易激综合征,需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辛辣、油腻、高纤维等刺激性食物,建议进食易消化、少渣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根据年龄调整饮食结构,比如婴儿期乳糖不耐受的患儿可选用无乳糖配方奶粉。
休息与补液:保证充足休息,对于腹泻导致脱水的患者,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补充,中重度脱水可能需要静脉补液。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脱水耐受性差,更应密切关注补液情况;儿童腹泻时补液需根据体重计算补液量,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三、针对病因的治疗
感染性腹泻:如为细菌感染,根据病原体药敏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主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寄生虫感染则选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例如,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对于贾第虫感染,可使用甲硝唑等药物。
炎症性肠病:常用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类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需兼顾生长发育,药物选择需谨慎,尽量选用对生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生长指标。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调节肠道动力药物(如曲美布汀)、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对于精神心理因素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理干预。
乳糖不耐受:可使用乳糖酶制剂辅助消化乳糖,或选用无乳糖或低乳糖食品。
四、对症治疗
止泻治疗:对于腹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但需注意避免在感染性腹泻未控制时过度使用止泻药,以免导致毒素吸收加重病情。例如,洛哌丁胺可用于非感染性腹泻的止泻,但对于感染性腹泻伴有发热、脓血便等情况应慎用。
调节肠道菌群:可使用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等,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改善肠道功能。对于儿童腹泻,益生菌的使用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肠道黏膜修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腹泻时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等情况,治疗时应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及营养状况,补液速度不宜过快,药物选择需考虑其肝肾功能,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腹泻或有严重副作用的药物。
儿童:儿童慢性腹泻需特别注意补液,防止脱水,药物选择应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如某些强效止泻药可能影响儿童肠道正常功能。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保证营养供给。
孕妇:孕妇慢性腹泻需谨慎用药,许多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优先采用饮食调整、益生菌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必要时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