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是由心脏原因致急性症状发作1小时内突然意识丧失自然死亡,常见病因有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预警信号包括既往病史、症状表现、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需健康生活、控基础病、定期体检,现场急救要识别后心肺复苏及用AED,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青少年有不同注意事项。
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病因
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等情况,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研究表明,在西方国家,约80%的心源性猝死与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有关。
心肌病:包括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也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
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迅速引起意识丧失和死亡。例如,心室颤动时,心脏失去有效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血流中断。
心源性猝死的预警信号
既往有心脏病史:有心肌梗死病史、心力衰竭病史等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较高。例如,心肌梗死患者如果心肌损伤严重,心肌瘢痕形成,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症状表现:可能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尤其是胸痛持续不缓解,伴有大汗、面色苍白等情况,需高度警惕。一些患者在猝死前可能会有短暂的头晕、黑矇等表现。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大量饮酒可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律失常等。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均衡饮食,控制盐、脂肪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增加全谷物、低脂乳制品、鱼类等食物的摄入。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脂等,从而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
戒烟限酒:坚决戒烟,减少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高危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肾病等,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降压药物治疗来实现。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使血糖尽量接近正常范围,以减少糖尿病对心脏血管的损害,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
高血脂患者:根据血脂水平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心脏病家族史、既往有心脏病病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早期发现心脏问题并及时干预。
心源性猝死的现场急救
立即识别:发现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等表现,应立即判断为心源性猝死。
心肺复苏(CPR):迅速将患者放置在平坦地面上,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5-6厘米;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看到胸廓起伏即可。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现场有AED,应尽快按照AED的提示进行操作,AED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若提示需要除颤,应立即进行电击除颤。
特殊人群的心源性猝死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本身患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概率较高。应更加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定期体检,严格遵循医嘱治疗基础疾病,生活中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儿童及青少年心源性猝死相对较少,但也可能由心肌病等先天性心脏疾病引起。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心悸、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对于有心脏病家族史的儿童,更应加强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