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治疗药物包括抗凝药物、控制心室率药物和转复窦性心律药物。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使用华法林需监测INR,新型口服抗凝药无需常规监测INR但需考虑肾功能;控制心室率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维拉帕米),使用时需注意禁忌证及老年人特殊情况;转复窦性心律药物有普罗帕酮(禁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等患者)和胺碘酮(长期使用有不良反应,老年人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一、抗凝药物
1.华法林:是传统的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发挥抗凝作用,能有效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但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维持在2-3的合适范围,其抗凝效果受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老年人使用时需更密切监测,因为老年人药物代谢等功能减退,INR波动可能更大。
2.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达比加群酯:直接抑制凝血酶(Ⅱa因子),无需常规监测INR,出血风险相对可预测,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其降低卒中风险的效果不劣于华法林,且出血风险尤其是颅内出血风险可能低于华法林,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其药代动力学可能有一定变化,但一般仍可使用,不过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因为达比加群酯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时出血风险可能增加。
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均为选择性Xa因子抑制剂,同样无需常规监测INR,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预防中也有良好效果,阿哌沙班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75岁的患者,其出血风险相对较低,这些药物的使用也需要考虑患者的肾功能情况,比如利伐沙班在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需要调整剂量,因为肾功能会影响药物的清除。
二、控制心室率药物
1.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适用于无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心房颤动患者,尤其适用于伴有交感神经兴奋的患者,如年轻、无基础心脏病且心率偏快的心房颤动患者。但对于有严重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的患者禁用,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其对心脏功能和呼吸系统的影响,因为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下降,支气管黏膜萎缩等,使用后可能加重心力衰竭或诱发哮喘发作。
比索洛尔:同样属于β受体阻滞剂,作用机制与美托洛尔类似,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控制心室率有一定作用,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如果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且无禁忌证也可使用,但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心功能情况,老年人使用时要从小剂量开始,缓慢调整剂量,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
2.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地尔硫: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减慢房室结传导,从而降低心室率,适用于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有禁忌证的心房颤动患者,也可用于伴有心绞痛的心房颤动患者。但对于有严重心力衰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禁用,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其对心脏传导系统和心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可能有退行性变,使用后可能加重房室传导阻滞等问题。
维拉帕米:作用机制与地尔硫类似,也可用于心房颤动控制心室率,但同样有上述禁忌证,老年人使用时需谨慎评估其心功能和传导系统情况。
三、转复窦性心律药物
1.普罗帕酮:属于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转复心房颤动为窦性心律,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患者,但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传导阻滞等患者禁用。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其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因为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可能下降,使用普罗帕酮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2.胺碘酮: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各种类型心房颤动的转复和心室率控制,适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复杂情况的心房颤动患者。但长期使用胺碘酮可能会有较多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肝功能损害等,老年人使用时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肺部情况和肝功能等,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