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有多种常见原因,包括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老年性黄斑变性、外伤、高度近视、血液系统疾病等;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等;通过眼底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需针对基础疾病及眼部进行,如控制血糖血压、激光或手术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相应注意事项,需根据各自情况谨慎处理。
一、常见原因
(一)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血管,随着病情进展,视网膜血管出现微动脉瘤、血管闭塞等改变,容易引起眼底出血。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的生活方式(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好发于长期患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
2.视网膜静脉阻塞:包括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可能与血管壁变性、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因素有关。例如,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差,更易出现视网膜静脉阻塞相关的眼底出血情况。
(二)老年性黄斑变性
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可因新生血管破裂导致眼底出血。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黄斑区发生退行性改变,是该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外伤
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时,可能导致眼底血管破裂出血,这种情况可见于有眼部外伤史的人群,比如运动时眼部被球类击中、意外碰撞等情况。
(四)其他
1.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变长,视网膜相对变薄、脆弱,容易出现眼底病变,包括眼底出血。高度近视与遗传因素以及不合理的用眼习惯等有关,比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
2.血液系统疾病:像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增加眼底出血的风险,这类患者往往有相应血液系统疾病的病史,并且可能存在凝血指标异常等情况。
二、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出血程度不同视力下降程度也不一样,少量出血时可能仅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大量出血时视力可急剧下降甚至仅存光感等。
三、诊断方法
(一)眼底检查
通过眼底镜等设备直接观察眼底情况,能发现出血的部位、范围等。
(二)影像学检查
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更细致地观察视网膜层间的结构变化,有助于判断出血对视网膜组织的影响程度。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显示视网膜血管的情况,发现隐匿的血管病变等,对明确眼底出血的病因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及相关考虑)
(一)针对基础疾病治疗
如果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眼底出血,需要积极控制血糖,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以及使用降糖药物等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对于高血压患者引起的相关眼底出血情况,要控制血压,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低盐饮食等)和使用降压药物等将血压维持在合适水平。
(二)眼部治疗
1.激光治疗:对于一些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导致的眼底出血,激光治疗可以封闭无灌注区等,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例如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在合适时机进行激光治疗有一定益处。
2.手术治疗:如果眼底出血情况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术等手术治疗,尤其对于大量玻璃体出血长期不吸收等情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左眼眼底出血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遗传性眼病等有关。比如先天性视网膜血管畸形,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检查和治疗都要更加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二)老年人
老年人是眼底出血的高发人群,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在进行眼部治疗时要评估全身状况,避免治疗过程中因全身状况不稳定而引发其他并发症。同时,老年人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眼部护理和基础疾病的管理。
(三)孕妇
孕妇出现眼底出血情况较为特殊,需要谨慎处理。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在诊断和治疗时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方式。例如在选择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时,要充分评估利弊,像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所以用药需格外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