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有多种症状表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有劳力性、端坐、夜间阵发性等;乏力疲倦因心输出量减少致组织供氧不足;体液潴留有下肢水肿、腹水肝大、胸腔积液等表现;不同人群心衰症状特点各异,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儿童多由先心病引起且症状较明显,女性症状表现有一定差异。
一、呼吸困难
1.不同程度表现
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在体力活动时,心脏负荷增加,正常的心脏尚能通过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来满足机体需求,但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受损,不能有效地泵血,导致肺循环淤血加重,从而出现呼吸困难。例如,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上楼等轻度体力活动后就会出现气促,休息后可逐渐缓解。
端坐呼吸: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不能平卧,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而端坐位可使下肢回心血量减少,膈肌下移,胸腔容积增大,有利于呼吸。多见于病情较重的心衰患者,夜间睡眠中可能会突然因呼吸困难而憋醒,被迫坐起,轻者坐起后数分钟可缓解,重者需持续较长时间。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急促。多于夜间发作,与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小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加,以及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等因素有关。发作时伴有咳嗽,咳白色泡沫痰,严重时可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这是由于肺淤血进一步加重,肺泡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二、乏力和疲倦
1.发生机制
心衰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代谢需求。骨骼肌等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和氧气,导致能量产生不足,从而出现乏力、疲倦的症状。这种情况在所有类型的心衰患者中都可能出现,尤其是活动后更为明显。例如,患者原本能够从事的轻度家务劳动,现在会感觉力不从心,容易疲劳。
三、体液潴留
1.不同部位表现
下肢水肿:是右心衰竭较常见的体征之一。由于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淤血,静脉压升高,使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过多的液体积聚在下肢。早期多表现为下午或傍晚时下肢水肿明显,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退。随着病情加重,水肿可逐渐向上蔓延,累及腰骶部等部位。
腹水和肝大:右心衰竭时,肝淤血肿大,患者可出现右上腹饱胀不适,严重时可伴有压痛。同时,腹腔内液体潴留形成腹水,表现为腹部膨隆。这是因为体循环淤血导致肝、胃肠道等脏器淤血,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腹腔。
胸腔积液:多见于全心衰竭患者,双侧或单侧胸腔均可出现积液,以双侧多见。胸腔积液的出现与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胸膜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有关。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积液量较多时可明显影响呼吸功能。
四、不同人群心衰症状特点
1.老年人
老年人的心衰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可能更易出现倦怠、嗜睡等非特异性表现。这是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心衰时身体的代偿反应不敏感。例如,老年人可能不会像年轻人那样明显表现出劳力性呼吸困难,而是以乏力、精神差等作为主要就诊原因。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衰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的症状所掩盖,需要医生仔细鉴别。
2.儿童
儿童心衰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婴幼儿心衰时,常见症状有喂养困难,吸吮无力,喂奶时间长,易疲劳、多汗,呼吸急促,每分钟呼吸可达40-60次以上,心率增快,可达160-190次/分钟,肝脏迅速增大等。这是因为儿童心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进展较快。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衰,患儿生长发育可能迟缓,体重不增,由于肺循环淤血,还可能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表现。
3.女性
女性心衰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总体遵循心衰的一般症状规律。部分女性心衰患者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心衰症状有所波动。另外,女性可能更关注自身身体的细微变化,如在同样病情下,可能更早察觉自己体力下降等情况而就医,但也可能因为对症状的认知不足而延误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