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机制多为房室结内传导减慢,常见生理性(如运动员迷走神经张力高)、病理性(如心脏疾病、药物、电解质紊乱)因素致病,多无症状,靠心电图等诊断,治疗针对病因,大多数预后良好,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及护理。
心电图特征
PR间期: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之后到QRS波群开始之间的时段延长,正常PR间期范围一般是0.12-0.20秒,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超过这个正常上限。
发生机制
房室结内传导减慢是最常见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房室结区的不应期延长,导致心房激动传至心室的时间延长。当然,也可能存在希氏束-浦肯野系统的传导异常,但相对少见。
常见病因
生理性因素:
运动员或长期从事体力活动的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能会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这是因为迷走神经兴奋可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从而导致PR间期延长。
病理性因素:
心脏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影响房室结的血液供应,可引起房室传导功能异常,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心肌梗死累及房室结周围组织时,就可能发生。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的病变可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导致房室传导阻滞。
心肌炎: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如病毒性心肌炎,炎症可累及房室结,使传导减慢,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引起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如洋地黄类药物,过量使用洋地黄可抑制房室结的传导功能;还有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可减慢房室结的传导速度。
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时,血钾浓度升高可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延长。
临床表现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本身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患者可能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因为心房冲动都能下传心室,心室收缩基本正常,所以一般不会出现心排血量减少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的症状。但如果是由严重病因引起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伴有基础疾病的相应表现,如冠心病患者可能有胸痛、胸闷等心肌缺血的表现,心肌炎患者可能有发热、乏力、心悸等症状。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方法。通过常规心电图记录,可以清晰地看到PR间期延长的特征性表现,从而明确诊断。动态心电图检查(Holter监测)可以进一步评估PR间期延长的程度以及在不同活动状态下的变化情况,对于一些间歇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有帮助。
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心脏疾病史、用药史、电解质紊乱情况等,同时可能会进行一些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帮助寻找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例如,心脏超声可以发现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结构异常,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冠心病患者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等情况。
治疗与预后
治疗原则: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本身如果没有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由药物引起的,应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电解质紊乱导致的,纠正电解质紊乱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改善。
预后:大多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预后良好,特别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去除诱因后可能恢复正常。但如果是由严重心脏疾病引起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则取决于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例如,冠心病患者如果心肌缺血持续存在且加重,可能会进展为更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病患者的预后也与心肌病变的进展情况相关。对于儿童患者,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儿童的心脏传导系统还在发育中,一些先天性因素或感染等引起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部分儿童可能随着生长发育或感染的控制而恢复正常,但也有少数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在护理儿童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活动耐力等,避免让儿童进行过度剧烈的运动,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